content

華人"候鳥族"幾家歡喜幾家愁(圖)

 2011-08-29 23:04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30年後,從大陸赴北美就業、留學的移民越來越多,每家每戶都有自己的理由與願景,打造前程。同時,他們與家鄉的眷戀依然沒有斷線。隨著就業機會及經濟發展,不少丈夫把妻兒留在北美,自己在彼岸求發展。如何維繫分隔異地的夫妻感情與家庭關係,是「候鳥族」家庭的重要課題。

加拿大華人「雪鳥」美國南方避冬

每年入冬前,有不少加拿大人會飛去美國南方;在春天來到後,他們又飛回來。這些被稱為「雪鳥」的人中,華人的數量也正在多起來。不過華人「雪鳥」有的是趁美元貶值和房價低廉到南方置業,享受退休生活;有的則是子女到美國工作定居,而前去探親相聚。

由於多倫多冬天又冷又長,一些退休的多倫多人就在美國南方置業,天冷時住在美國,天暖時住在加拿大。近年來美國房價幾乎跌到底,同時加元不斷升值,令南下購屋的人數增多,「雪鳥」的隊伍也因此壯大。

據多倫多華人地產經紀楊強說,最近一年華人到美國南部購屋的人數增長很快。買屋者大多數是有一定經濟實力者,其中約一半是退休的本地高收入者,另一半是尋求投資機會的中國新移民。有一半華人血統的黃彼特正是看到了誘人的樓市價格,才到佛州的那不勒市置業的,他花了近9萬元買了一個小型平房。前年從IBM公司退休的他,因為太太有關節炎,所以想到暖和的地方過冬。

他的父親年輕時從香港赴加,如今與香港親戚也沒多少聯繫了,而且飛亞洲也太遠。黃彼特說,去年10月底到今年4月中一直住在佛州,過的是晒太陽、游泳、釣魚的悠閑生活,太太的病也有好轉。

從杭州赴加的老張夫婦則是另一種「雪鳥」。他們在美國沒有房子。每年去那裡,只是為了看看兒子和孫女。24年前來加移民的老張夫婦,都已過了65歲,7年前兒子在美國亞特蘭大找到一份工作,並在那裡定居結婚生女。老張說,兒子太忙,還不如他們夫婦去美國相聚。「最重要的是,加拿大的養老制度比美國好」,老人還是留在多倫多生活更好。

老張夫婦住在密西沙加的一家老人屋,公寓裡約有近百名華人。據他說,大部分中國移民的小輩都在美國工作,「有出息的都會到美國工作嫌大錢」,所以不少老人都一年去一次美國,在那裡住一段時間。老人屋的華人還結伴出行,雖然目的地不同,但大都會選在冬天離開,「等於到美國去避冬」。老張表示,冬天對老人身體不利,大家這段時間出門,到了春天各自回來又聚在一起很開心。

中美兩地飛魚與熊掌兼得

家住巴沙迪那老人公寓,76高齡的顏先生來自天津,1992年移民美國前在當地當過教師,做過國家機關公務員,還下海經過商。因兩個女兒一個在中國天津一個在美國聖地亞哥,顏先生也因此成了中美兩邊飛的「候鳥」,每年至少一次飛越太平洋。

顏先生這兩年每年獨自帶著學齡前的外孫女回中國大陸「惡補中文」,「一個月的效果比在美國學一年還好」。「大半輩子的根紮在那裡,怎麼拔得掉?」因為兒輩都是忙人,顏先生主動擔負起接送外孫女上中文學校的重任,中文一定不能忘記,他說,哪怕孩子生長在美國,中國的根還是不能忘記。

16歲就離開東北長白山老家的顏先生,這些年每次回國都要回老家看一看從小生長的地方,儘管已沒有多少直系親人,山裡住的依然是土炕,牆壁上還留住報紙糊牆的印記,廁所是兩條木板搭成的簡易茅房,「但山裡的一草一木一景都牽動無限思緒」。家鄉人殺雞宰羊,「那吃蟲子走地雞的香味,多少年在美國都找不到的!」顏先生說,他又吃到了兒時難忘的大醬夾煎餅,「從農家後院新鮮拔出的大蔥,那個香甜,城市裡絕對找不到!

有人不得已有人樂在其中

加拿大華裔移民小區許多人經常往返原居地,有人是經商,有的為探親,不管所為為何,這種類似候鳥的固定遷徙模式,造就航空公司往返太平洋兩岸的黃金航線。新移民有人認為當候鳥是不得已,因為事業、親情很難兼顧,但也有人樂在其中,認為自己是「魚與熊掌兼得」。

John早前在中國臺灣從事旅遊業,專營歐洲團,移民加拿大後也短暫從事導遊工作,三年前在昔日同事力邀下轉戰中國一展所長,專帶高價歐洲團,因生意不錯,一年只能利用淡季返回加拿大探視家人一兩次。他說目前這種候鳥生活是身不由己,他當然希望能有多一點時間留在加拿大陪著兒女一起成長,同時兼顧家庭、事業與親情,但現實的經濟問題不能不顧。

老婆Karen倒很看得開,她說:「十幾年來早已習慣老公經常帶團不在家,而且現在中國高價歐洲團屬於時機財,能做多久誰也沒把握,屆時惡性競爭之風再起,市場要是無利可圖,老公自然得‘倦鳥歸巢’。」

詹老先生16年前從中國臺灣退休後移民加拿大,準備頤養天年,十幾年來與妻子過著定期返臺省親的候鳥生活,但去年兩人毅然決定返臺定居,而加拿大欠缺效率的醫療體系是促成他們回臺灣長住的主因。他強調自己已逾80歲,病痛自然免不了,但在加拿大想看專科醫師或做個檢驗都得排上一整個月,有時等候期間的心理煎熬比病痛本身更讓人受不了。

同樣也是退休移民的張先生則對候鳥生活樂在其中,他說自己與老伴取得公民身份後就經常往返加中兩地,只是隨著年齡增長,在中國臺灣停留的時間也愈來愈長。

候鳥族代價高保衛婚姻防「小三」

家庭分隔兩地,每年定期相聚,這樣的「候鳥族」,在美國南加州華裔小區十分普遍,定期飛的候鳥不限年齡,或因生意、或因孩子,更有不少「依氣候而變」,在太平洋兩岸飛去又復返。為了追求理想與維繫親情間取得平衡,候鳥族家庭長年在體力、金錢與心靈上付出的代價不小,還有的長期與家人分隔兩地的候鳥,飛著飛著,「失了錢財,毀了家庭」。

一切為孩子,20多年前帶著兩個孩子來美的黃朱莉說,大兒子當年高中沒考好,剛好拿到依親申請的綠卡,決定移民來洛杉磯,做生意的先生事業在中國臺灣、中國大陸,於是開始兩邊跑的生活,一年三地平均各住三分之一,母子三人則每年寒、暑假回臺團聚。

住在聖瑪利諾的王太太,先生在臺灣開業牙醫,1998年趕在兒子役齡前,將孩子送來美國,自己留下來陪讀。王太太說,先生的牙醫診所相當忙碌,每年頂多只能抽兩星期來洛杉磯,直到近年來兒子大學畢業,她返臺次數才比較多。

定居在羅蘭岡的許太太與先生,則稱得上是「現代版牛郎織女」,因為兩人「每年只見面14天」。許太太說,兩個孩子讀小學時,決定帶他們來美,主要原因是「美國教育制度較好」。當時任職公家單位的先生收入穩定,不願貿然過來,決定留在臺灣「拚經濟」。許太太說,先生一年假期有限,家中又沒閑錢,三人返臺開銷,遠大於一人來美,因此過去十多年,許先生年假「通通用在往返美國」,但一年也僅能與妻小見上短短兩週。

不少「內在美」都說,放手讓先生單飛,「需有擔心‘小三’介入的心理準備」。與先生長期臺灣、美國分隔兩地,住在亞凱迪亞的盧太太坦承「自己先生也有小三」,還好自己看得開,這幾年在這拓展生活圈,加入不少社團組織,日子不至於太難熬。黃朱莉也表示,這十多年來,或多或少聽聞候鳥家庭的太太「因距離婚變」的情況,甚至有人因此想不開。

盧太太說,海外的「內在美」即使有不少生活形態類似,年齡相近,孩子年齡也相近的朋友,但彼此「礙於面子」,不見得會互相傾吐家庭黑暗面,有些只生活在自己圈子的太太,更容易承受不住壓力。

候鳥族家庭的孩子,也需更多關注。用錢財維繫情感,是不少候鳥家庭共通點。住在橙縣,先生長期被公司外派中國大陸的江太太說,這幾年下來,自己上班外獨自帶孩子,每年回來兩次的先生,在孩子心中,只成了「金援對象」,「不少孩子就是在父母補償心態下寵壞了」。

来源:溫哥華港灣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