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安魂之路:不一樣的盂蘭盆節(組圖)

 2011-08-26 14:24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2
    小字


安魂之路。
圖片提供/新鮮日本電子雜誌

為了報導日本東北大地震災後人們對於逝世者的追思,《朝日新聞》記者走訪了災區各地,記錄每位災民以各種不同形式迎接傳統的祭祖節日——「盂蘭盆節」到來。

8 月11日下午,記者來到宮城縣某災區,遠遠看到一位身著黑色袈裟的僧侶站在海邊的松樹旁。走近後便聽到他在低聲誦經,聲音與海浪聲交織在一起,時而能聽到夾雜在其中的重型機器發出的聲響,但絲毫也驚動不了他。

這名僧侶名叫丹野峰稔,來自仙臺市若林區。他說:「許多熟人在這次海嘯中喪生。」地震過後,即使是身為僧侶的丹野也不免感到心煩意亂,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麼。

後來,他參加將救援物資送往災區的活動,但心裏仍不踏實。直到地震發生1個多月後,當他在災區某個角落豎起了塔形木牌,雙手合十悼念死者時,心情總算平靜了下來。

自此之後,每逢節日他都會去那裡。丹野說:「後來才發現,其實自己也需要做些什麼事好讓自己獲得救贖。自己只不過是僥倖獲救才可以繼續活下去。努力活下去是目前唯一能做的事情,也是對逝者最大的敬意。」類似這樣的話其實也代表著很多災民的心聲。


岩手縣大槌町江岸寺內的墓碑在海嘯中多被沖毀,人們前來掃墓。
圖片提供/新鮮日本電子雜誌

在仙臺災區,記者訪問了一位災民佐竹女士,她的丈夫在此次地震中喪生,原本的房子也全毀。因此她買了中古住宅,並準備在那裡迎接盂蘭盆節。她對記者說:「沒有比今年更慘的一年了。但事情都已經發生了,我們只能積極地活下去。」

來到岩手縣,記者在山田町認識了豐間根公子,她年過八旬的父母至今仍下落不明。一直以來,每當她雙手合十,心中湧起的不適感依舊揮之不去。7月初,記者第一次在她父母那被海嘯吞噬的家門前見到她,當時我正要雙手合十時,她以很大聲的聲音制止說:「 可不可以不要這樣做?」

據說,在那之後,她前往地方單位為雙親申請了死亡證明,也於7月底辦了喪禮。這次再見到她時,她說:「那個時候,我一直認為父母說不定是被海嘯衝到某個島上了。」

雖然她還不能真正接受雙親已逝的事實,但為了雙親,她還是將雙手合十。「還是要在盂蘭盆節好好地迎接他們才行。」豐間根說。

岩手縣的加籐昭仁在地震中失去了在老人看護保健設施工作的兒子。他從8 月初開始,每晚都在家門前燃燒松枝。「到去年為止,盂蘭盆節一向是讓人期待的節日,但是今年卻完全不同了。」

關鍵字:盂蘭盆節

「盂蘭盆節」是源自佛教的習俗之一,它是指為了不讓祖先的靈魂在另一個世界裡受苦,由親人祭祀其靈魂,並為其祈福的一種法會。根據《廣辭苑》字典的註解,「盂蘭盆節」主要在農曆7月13日至15日之間舉行。在日本,人們普遍稱其為「御盆」。


京都的山上每年都要舉行「大文字燒」的祭祀活動,就是在山上用木材組成一個很大的「大」字,然後點火燃燒,在市區內的居民都能 看見,是一項規模很大的活動,這項活動就是送魂火活動。

各地舉行「盂蘭盆節」的日期及方式雖各有不同,但也有共同之處,即在該節的第一天點燃「迎魂火」,將祖先的靈魂接回家;在最後一天點燃「送魂火」,送祖先的靈魂回到「極樂世界」。每年,京都市如意山山腰間用松木點燃的「大文字燒」,就是有名的「送魂火」,如今已成為「盂蘭盆節」的標誌之一。

為了準備祖先靈魂來回的「交通工具」,人們會在茄子或黃瓜上插上牙籤或筷子,做成狀似馬、牛的四肢動物,擺放在家中的佛龕前。用黃瓜做成的「動物」為馬,意在讓祖先的靈魂快馬加鞭早點到家。用茄子做成的「動物」為牛,意在讓祖先的靈魂晚些離開人世間。

自從採用陽曆曆法後,「盂蘭盆節」便多在陽曆8 月15 日前後舉行,很多企業也在這一期間放暑假,名為「盆休」。臨近「盂蘭盆節」時,大多數日本人會返鄉探望家人、親戚,並為逝者掃墓、祭祀先祖。因此,新幹線、高速公路等在這時異常擁擠。

親人死後的第一次「盂蘭盆節」稱為「初盆」,根據傳統,「初盆」時尤其要鄭重地祭祀逝去的親人。在日本大地震中,約有15700 人喪生,至今仍有數千人仍下落不明。對於死者家屬而言,今年的「初盆」格外特殊。負責尋找遺體的警察、消防隊員、自衛隊隊員等都加倍努力地繼續搜尋,以期能在「盂蘭盆節」前找到死者遺體,讓其家人能在「初盆」時接逝去的親人「回家」。

来源:聯合新聞網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