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委發言人四分之一8年未曾開過口

中國推出部委發言人8年來,首批75名發言人中,有19人從未以新聞發言人的身份發言,佔總數25%。有學者指,各部委應改變心態,以滿足信息公開的要求。

隨著鐵道部發言人王勇平因失言而調職波蘭,中國熱議發言人制度,有網民更憂慮,較平和敢言的王勇平去職,2003年後委任的首批部委發言人中,有個性的已一一離職,憂慮各部委發言人日後更不敢向外發言,是對尚在起步階段的新聞發言人制度的一記打擊。

但制度應否靠新聞發言人是否有個性維持?《南方都市報》的調查發現,當年委派的75名部委新聞發言人中,有19人從未以新聞發言人的身份發布新聞,當中,國務院南水北調辦的蔣旭光更是至今仍是在位而未「開口」的新聞發言人。在其後委任的部委發言人中,更有至少3人是未曾發言但又遭提拔的,分別是國務院港澳辦的華建、中國保監會的袁力及國務院三峽辦的宋原生。

事實上,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副主任王國慶3月時亦曾指出,在逾百名部委和省區市新聞發言人中,只有為數不多的十多個中央部委和地區開展定期的新聞發布活動。

該報的調查又發現,當年首批發言人中,有26人獲得提拔,佔總數三分之一,其中24人更是身居要職,位處副領導職或地方一把手。可見新聞發言人的升遷前景比其他公務員好。

《南方都市報》社論指出,當人們為「個性新聞發言人」離崗而惋惜時,應該看到,這些發言人多年來未對整個新聞發言人制度起到明顯的促進作用,而市民亦未必能從這些活躍和照本宣科的發言人口中得到更多具實質意義的數據。

社論續稱,稱職的發言人應該如實告知他所知道的一切,與及善於跟受眾平等對話和溝通,並謹記「真誠第一,技巧第二」。

正如中國人民大學輿論研究所所長喻國明指出,《信息公開條例》要求政府主動公開信息,各部委不能只增加發言人的發言技巧或進行危機公關。否則,換多少個發言人和多少次發言人培訓,都會無濟於事。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