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外國人眼中的溫州高鐵事故

溫州高鐵事故發生的時候,我人不在中國,而是身處地球另一端的北美。我是通過Twitter和新浪(SINA)微博上的報導瞭解到這場災難的。

這場災難令人悲痛欲絕,帶給我們巨大的恐懼。我謹對事故中的死傷者以及他們的家屬深表同情,我無法想像這場事故會給他們帶來多麼大的痛苦和後遺症。

不過讓我感到詫異的是,當在華爾街日報中文版和微博上進一步關注這場災難時,我很快就注意到許多中國朋友對這場災難的反應是無比的憤怒,其憤怒程度出乎我的意料。

顯而易見,大家都希望並且有權利瞭解事故發生的真正原因,我也理解很多人因無法在第一時間得到答案而變得非常懊惱。但是大部分情況下,要瞭解事故真相往往需要時間,需要耐心,需要嚴謹的科學態度,而不應草率為之。我相信大部分中國朋友也能理解這一點,大家對事故的強烈反應顯然另有他因。

即使在科技發達的歐美國家,重大的交通事故也時有發生。在2007年8月1日上下班高峰時段,美國明尼蘇達州明尼阿波利斯郊區一條繁忙的高速公路上,一座橋樑突然倒塌,100多輛汽車墜入到橋下的密西西比河裡。在這場災難中,共有13人死亡,145人受傷。

事後,這場災難佔據了美國頭條新聞的位置長達三個星期之久,焦點放在搶救生命的努力以及種種動人事跡上,其次就是事故發生的原因。所有美國人都迫不及待地要求政府給出這場事故的原因。其實,美國許多城市的基礎設施都是在上個世紀50年代期間建造的,這些設施在長期的使用中並沒有得到充分的維護。

美國 「國家交通安全管理局」花了18個月的時間來調查這場事故,最後得出的結論是,由於這座橋常年服務超載的車輛,最終因無法經得起超負荷而倒塌。

當時許多美國人指責政府對該起事故的處理過於緩慢,造成社會上的不滿和質疑。不過對於這次發生在中國的高鐵事故,中國民眾顯得更加憤怒。或許是因為微博給了中國民眾自由發表意見的機會,他們就變得暢所欲言,有時也顯得更加激進,而習慣了言論自由的美國人則沒有過多地在Twitter和Facebook等社交媒體上發泄他們的不滿。

儘管我們並不希望災難發生,但像明尼蘇達倒塌大橋和溫州高鐵事故這樣的災難還是發生了。如果導致這些事故發生的原因是人為錯誤或者豆腐渣工程,我們有必要把責任追究到底。但是我們一定要給調查者時間,去尋找證據,去甄別很多細節的真偽。尤其是在今天這個容易一哄而起的微博世界裡,保持冷靜與清醒的頭腦變得尤其重要。

當然,瞭解事故真相固然重要,但危機處理的手段與善後同樣關鍵,這也是中國民眾此次顯得更加憤怒的原因之一。我瞭解到溫州高鐵事故發生後,有關部門的處事方式方法確實有待商榷,甚至可以說令人目瞪口呆。例如,鐵道部發言人王勇平在回答記者質疑時說的那句「信不信由你,反正我信」已成為很多民眾抨擊的話柄;至於有關部門在沒有徹底查清生命跡象前就試圖匆匆掩埋車頭和拆解車廂,更是成為民眾憤怒的導火線。這樣處理危機的行事方式,不管它的出發點是為了要盡早恢復通車還是別的,都是有違人性常理的悖謬之道。

吃一塹,長一智。我衷心希望中國有關方面能從溫州高鐵事故的血的教訓中警醒,今後致力於改善自己的危機管理手段和水平。當然,最根本的一條,還是要將危機扼殺在萌芽狀態之中。

近幾年,中國政府花費了4000億美金建設超過16000公里的高鐵軌道。這是一項舉世無雙的建設項目。而美國至今為止還沒有修建過任何高鐵系統,從紐約到亞特蘭大的距離跟北京到上海的距離差不多,但是前者坐火車需要18個小時,而後者只需要五個半小時。中國政府修建高鐵主觀上當然不是為了要坑害老百姓,而是要改善中國的交通運輸,促進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

在我為數不多的幾次訪華行程中,曾多次親身體驗過高鐵,我相信自己在今後訪問中國的時候,還會繼續乘坐高鐵。

一名非常保守的美國作家梅根∙邁卡多(Megan McCardle)在她近期的一篇專欄中借這場溫州高鐵事故來批評中國的政治體系,大力推崇美國的自由市場化經濟。「從技術層面上來講,美國的高鐵和中國的高鐵比起來相形見絀,不僅坐著搖晃,速度緩慢,而且外觀也不華麗。但換一個角度來看,我們用緩慢的鐵路換來了很多的無價之寶,包括:我們對政府權力的約束、我們民主的政治體制,以及我們目前已擁有的眾多基礎設施,譬如房屋、工廠、道路等。如果因為要建高鐵而拆除這些設施,其社會成本將是巨大的。總而言之,我認為有時候擁有我們的集體回憶比擁有一個非常酷的鐵路設施要寶貴得多。」

(本文作者埃里克·傑克森,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戰略管理博士,智治基金創始人與管理董事。文中所述僅代表他個人觀點,)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