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早保養 儲存好眼力
「青光眼是視力隱形殺手。」青光眼早期無明顯症狀,一旦有症狀已是中晚期,患者可能出現噁心、嘔吐、頭痛等症狀。
臺北長庚醫院眼科醫師陳賢立表示,青光眼主要是視神經無法承受眼內壓力,導致視神經萎縮、視神經纖維無法回覆,即使眼壓正常,也可能發生青光眼。基本上,眼睛每天製造房水,維持眼內固定壓力,一旦房水排出過程受阻、眼壓升高,恐怕會引發青光眼。
外傷、高度近視、眼球小、遠視、白內障過熟、糖尿病等,皆是青光眼高風險因子,建議每半年可做相關眼壓測試、隙裂燈、視神經攝影、視野檢查等,瞭解視野喪失情形。但值得注意的是,清晨眼壓最高,通常三至五成患者的檢查眼壓皆屬正常,多數患者不易發現青光眼。
前 列腺素衍生物類治療青光眼效果不錯,基礎眼壓可下降30%至35%,但提醒點眼藥水時,需以手捏鼻,避免藥水經鼻淚管被全身吸收。另外,應選擇不含防腐 劑、舒適不刺痛藥水,患者才會遵從醫囑用藥;若使用兩種以上復方藥水,點藥時間需間隔5分鐘,避免藥效下降。醫師也推薦私房料理「枸杞菠菜炒牛肉」,可明 目保肝、增強體力。
★改善乾眼症 別用眼過度
乾眼症不只發生在年紀大的人身上,電腦族也是乾眼症的好發族群,另外,室內空調、暖氣、騎車吹風,長期配戴隱形眼鏡,熬夜用眼過度,自體免疫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甲狀腺機能異常等,懷孕荷爾蒙變化,長期用藥如利尿劑、降血壓藥、感冒藥等,也會導致乾眼症狀。基本上,淚水排出速度太快或分泌減少、分布不均、淚液穩定性差,一旦眼球濕潤度不足,恐怕會導致角膜缺損、破皮等症狀。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眼科醫師陳子儀錶示,一般而言,輕微乾眼症偶爾會眼睛發痒、有異物感;至於中度或嚴重乾眼症會造成眼睛疲勞、睜不開、畏光、乾澀、灼熱、流淚、視力模糊等症狀。基本上,調整生活作息、充足睡眠、多吃蔬果、多運動、少辛辣食物、不吸菸、避免灰塵或煙霧瀰漫環境,均能降低乾眼症發作。醫師建議,用眼半小時應休息10分鐘,另外,人工淚液亦可治療乾眼症,常見用藥包括水溶液、凝膠、智慧型水凝露與藥膏等。
★黃斑部病變 影像變扭曲
黃斑部位於視網膜中心點,負責中心視力及色彩辨識。老化、高度近視合併症、感染、發炎、外傷等因素,都會造成黃斑部病變。基本上,黃斑部病變可分乾性與濕性兩種,皆會導致視力變差,看東西影像扭曲變形,嚴重者甚至會失明,影響生活品質。
臺北奧斯卡眼科院長張正忠說,黃斑部自我檢測方法很簡單,若單眼檢測阿姆斯勒方格表或磁磚,一旦凝視中心黑點發現方格內出現空缺或扭曲變形,意味黃斑部退 化,建議立即就醫。其實健康者也會發生黃斑部病變,發作時機多半無法預知,建議從小養成保養習慣,平時應避免長期暴露強光,室外最好戴太陽眼鏡,注意孩童 近視度數加深。
「均衡飲食,作息正常」,加強眼睛預防保健,可降低5成黃斑部病變失明機率,建議少用3C產品、少熬夜、少服用藥物,平時多 看遠方,多攝取蔬果、葉黃素及抗氧化劑,如維生素A、C、E與鋅、銅等礦物質及必須脂肪酸omega3,如魚油等,提供黃斑部重要養分,配合「定期檢查、早期預防」,才能防盲、避免黃斑部退化。
★正視白內障 別任其惡化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眼科醫師蔡景耀表示,眼睛中間水 晶體混濁會導致白內障,通常白內障發病原因除了先天性因素,老化、外傷、糖尿病併發症也會引發白內障,常見症狀包括視力模糊、對強光敏感、顏色對比度降 低、閱讀常感覺光線不足、夜間視力差、看東西疊影、頭痛等。基本上,白內障不見得會影響視力,一旦放任不理、任其持續惡化,水晶體恐怕會呈現咖啡色、黑色 或白色,嚴重者還會出現黃色或綠色混濁,伸手不見五指。
白內障除了藥物治療,若造成視力不良且干擾日常生活,或合併青光眼、甚至影響學習與視力發展,建議開刀治療,患者可進行水晶體囊內摘除手術,植入人工或功能型人工水晶體,不僅能降低陽光造成的藍光傷害,提升視覺品質或矯正散光,同時可解決近視、老花等屈光問題。
預防白內障,建議平時多休息、喝水及補充營養品,外出前記得防晒,利用陽傘遮陽、戴帽及太陽眼鏡,降低紫外線對眼睛傷害。
- 關鍵字搜索:
-
及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