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東北抗日聯軍之謎

東北抗日聯軍的名頭很響,但是這支部隊的命運卻比較慘。許多人對它的歷史並不清楚,只是聽說過楊靖宇、趙尚志、趙一曼等幾個名字。圍繞著這支部隊存在著太多的謎團。這是一支什麼性質的武裝?它的發展演變過程如何?有著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現在公布的一些史料,很多也是語焉不詳,存在著太多的掩蓋以及誇大不實之辭。本文將儘可能揭開謎團,還原歷史,告訴你一個真實的抗聯。

1927年,因為共產黨破壞北伐,蔣介石主持了清黨,國共破裂。中共武裝暴動,在南方建立了鄂豫皖、湘鄂贛、洪湖等幾塊蘇區。而在廣大北方,卻沒有一塊紅色割據政權。因此共產國際和中共中央都不滿意,希望在北方地區也舉行武裝暴動,建立紅色割據政權,形成南北呼應的局面。

當時北方各省中,華北地區多是平原地帶,交通發達,經濟文化也比較發達,不利於武裝割據;西部地區經濟落後,也很偏僻,雖有利於割據,但共產黨的力量很弱,也不具備暴動的條件。而舉行武裝暴動,各方麵條件都具備最有利的無疑就是東北的滿洲地區了。

滿洲地區地域遼闊、土地肥沃、物產豐富,而且人煙稀少、森林密佈,比較容易立足。滿洲還緊靠蘇聯,可以直接獲得蘇聯援助,進可攻、退可守。而且滿洲還有中共的地下組織—滿洲省委,因此共產國際和中共中央把北方暴動的重點放在了滿洲地區。

滿洲省委是中共很重要的一個組織,因為它擔負著中共中央和共產國際聯絡的任務,成立的也比較早。因為滿洲省委的任務很特殊,所以活動是非常隱蔽,組織發展很慎重,人數也不多,在1927年,滿洲省委全部黨員大約只有四十餘人。後來中共中央決定在滿洲暴動後,滿洲省委也開始向社會滲透,同時大力發展組織,短短兩三年,到九一八事變時,滿洲省委已經有三四百名黨員了。

為了加強領導,1929年初,中共中央派遣劉少奇赴滿洲,任滿洲省委書記,全權負責滿洲暴動工作。楊靖宇也是那個時候隨劉少奇來滿洲,從事兵運等工作。楊靖宇原名馬尚德,河南確山人,參加過確山暴動,有從事武裝鬥爭的經驗。但是劉少奇到東北不久就被捕,正是因為有這段被捕的經歷,所以後來文化大革命時劉少奇被毛澤東打成了叛徒。楊靖宇在大連搞工運時也被人出賣,被捕入獄。當時東北的統治者張學良,從各種渠道知道中共有在滿洲暴動的計畫,為了防止滿洲也出現南方那樣的混亂局面,東北地方政府對共黨防範較嚴,在各地都設有防共處,專門對付共產黨,而且張學良對東北的統治還較穩固,所以中共在滿洲暴動的計畫一直沒有實現。

1931年9月18日,日軍發動了九一八事變。日軍進攻東北軍駐地瀋陽北大營,張學良下令不抵抗,東北軍全部撤入關內,將東北拱手送給了日本人。1905年,旅大爆發了日俄戰爭,日軍取得了勝利,佔領了旅大,也取得了中東鐵路的控制權,同時以護路為名,長期在中國駐軍,這就為九一八事變埋下了隱患。但當時日軍在東北只有兩萬餘人,而張學良有二十多萬的東北軍,還有南京政府的支持,而且可以得到國際聲援,如果堅決抵抗,日軍不一定佔到便宜。但張學良畏敵如虎,居然不放一槍就把東北送給了日軍,如此輕易就取得了這麼大的勝果,這是連日軍自己也沒有想到的,這也助長了日軍的囂張氣焰,而且為後來的一系列事件埋下了隱患,張學良真乃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

雖然張學良採取了不抵抗政策,但東北人民不甘心當亡國奴,東北軍的一些愛國將領不顧張學良的命令對日軍也進行了英勇的抵抗。如馬佔山將軍領導的「抗日義勇軍」,唐聚武將軍領導的「遼寧民眾自衛軍」,還有李杜將軍領導的「吉林自衛軍」,馮佔海領導的「吉林救國軍」,王德林領導的「中國國民救國軍」,蘇炳文領導的「黑龍江自衛軍」,還有「護路軍」等部隊,都曾堅決的抵抗了日軍,給予日軍很大打擊。雖然這些部隊因為和日軍相比實力相差懸殊而最終失利,但他們並沒有屈服,也沒有投降,而是化整為零,轉入鄉村,繼續抗日。除了這幾隻規模較大的部隊外,東北民眾還組織了許多抗日小股義軍,不斷騷擾日寇,也給了日軍一定的打擊。各路義軍總人數全盛時大約有二十萬人,如王德林的「救國軍」、李杜的「自衛軍」都曾達到好幾萬的規模,而且訓練和裝備也較好,都是由愛國軍人組成,抗日很堅決,深受人民擁護,這些部隊一直是滿洲抗日的主力。

九一八事變無疑是中國的國恥和災難,而中共卻認為,這是它發展和壯大的一個好機會。中共判斷,日軍趕跑了張學良,東北出現了權利真空,許多地方都處於無政府狀態,日軍雖然在九一八後在東北進行了增兵,但也只有四萬餘人,不可能控制東北的廣大地區,最多也只能控制住大城市和交通線。中共認為,在東北的廣大地區特別是鄉村是大有可為的,這是建立紅色根據地的最好時機。中共認為,只要打出抗日的旗號,登高一呼,就會應者雲集。於是中共中央很快通過了《關於日本帝國主義強佔滿洲的決議》,作出了向滿洲進軍,建立紅色政權的決定。並從關內抽調了大批幹部入關,配合滿洲省委,開展武裝鬥爭,建立紅色根據地。如馮仲雲(江蘇武進人,清華大學學生)、周保中(原名奚李元、白族、雲南大理人)、趙一曼(原名李坤泰、漢族、四川宜賓人)、魏拯民(原名關有維、漢族、山西屯留人)等人,都是九一八前後奉中共中央指示進入東北的。

滿洲省委按照共產國際和中共中央的指示,從秘密狀態轉入了公開活動,很快就拉起來了幾隻小隊伍,如磐石游擊隊、湯原游擊隊、珠河游擊隊、巴彥游擊隊、還有饒河游擊隊等等,大約有十餘隻隊伍,每隻隊伍都不大,大的有三四十人,小的只有十幾條人槍。但這些隊伍雖然打著抗日的旗號,其實並不抗日,而是保存實力,熱衷於打土豪、分田地,建立紅色根據地。東北人民對這些隊伍沒有好感,把他們視為土匪,稱他們是「俄國鬍子」、「高麗鬍子」,主動願意參加游擊隊的幾乎沒有,隊伍沒有發展壯大,根據地也沒有建立起來。

共產國際和中共中央對滿洲的形勢極不滿意,如此小打小鬧,何時才能成氣候?共產國際和中共中央要的是紅旗飄飄千軍萬馬的大場面。共產國際和中共中央認為,現在是滿洲發展的最好時機, 千載難逢,錯失這一機遇,等日本在滿洲的勢力發展強大起來,以後要想立足就很困難了。只有在日本立足未穩之時,利用民族矛盾和民眾的反日心理,才可以打出一片天地。根據共產國際的指示,1932年6月,中共中央在上海召開了北方工作會議,也稱滿洲工作會議,專門研究滿洲問題,並作出了重要決議。會議認為,滿洲打不開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滿洲省委的指導思想右傾、落後,而不是在於敵人的強大。「滿洲特殊論」、「滿洲落後論」都是藉口,而不是理由。中共中央指責滿洲省委無能,說東北軍的舊軍官都可以拉起來幾萬人的武裝,我們共產黨人為什麼不能?要求滿洲省委學習南方革命根據地的經驗,進行廣泛的群眾動員,大刀闊斧、轟轟烈烈的開展土地革命,迅速建立蘇維埃紅軍和蘇維埃政權。會議還明確指出,要把滿洲紅軍發展成一個方面軍,成為紅一、紅二、紅四方面軍之後的又一主力紅軍,還頒發了部隊番號。因為前三個方面軍已經有31個軍,所以東北紅軍的番號是從紅32軍開頭,中央軍委給予了五個軍的番號,但這些部隊人數太少,實在無法成軍,所以暫時只能稱:中國工農紅軍某某軍獨立師,中國工農紅軍某某軍抗日游擊隊等等。會議還撤銷了滿洲省委書記羅登賢的職務,改派華崗任滿洲省委書記。但華崗在途中就被捕,於是中共中央又派李實代理滿洲省委書記,落實中央決議。

北方會議的精神很快就得到落實。中共領導的各游擊區都開始了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創立蘇維埃,拉壯丁擴紅。抗日游擊隊也被改編成了紅軍,大一些的隊伍成為紅軍獨立師,有的只有幾十人的隊伍實在無法成軍,只好仍稱游擊隊,不過不叫抗日游擊隊,而是叫做工農紅軍游擊隊。據磐石中心縣委給滿洲省委報告:「(磐石游擊隊)領導了磐東、磐北的分糧鬥爭,槍斃了兩個大劣紳;在伊東槍斃了三個豪紳地主,打消了三個百家長領導的會兵,繳獲了大批的鋼槍鋼炮」。「在七、八兩月間分糧16次」,其他游擊區也是如此。在東北已經淪陷,東北人民已成亡國奴的情況下,他們還在高喊「保衛蘇聯」的口號。這些打著抗日旗號的隊伍,不打日軍,反而去襲擊地方鄉紳和小股義軍,收繳他們的武器,謀財害命。他們把這些抗日義軍視為革命的絆腳石,視為發展根據地、爭奪民眾和建立紅色政權的障礙,因此要給予鏟除。這些行徑激起了東北人民的義憤,老百姓對他們恨之入骨,稱他們為紅匪,各地都組織民軍自衛,打擊紅軍游擊隊。這使共產黨武裝十分孤立,處境艱難,無法立足,軍心渙散,減員嚴重,不但沒有發展,反而差點被消滅。如中國紅軍第三十二軍南滿游擊隊(磐石游擊隊)總隊長孟傑民、政委初向臣、繼任總隊長王兆蘭先後都被義軍打死,殘部只剩下了十幾條槍;珠河游擊隊也減員嚴重,只剩下了三四十人,而且被迫解散。特別是巴彥游擊隊,這是中共領導的一支最大的隊伍,有六七百人槍,被改編成「中國工農紅軍三十六軍江北獨立師」,也是因為打土豪殺劣紳,激起了民憤,被當地的民軍聯合起來打敗,在民軍的不斷襲擊下,這支部隊沒向日軍放一槍就徹底崩潰而不復存在。當時滿洲省委把這支部隊的失敗歸咎於趙尚志,撤銷了他的職務並開除了黨籍。這個命運多舛的傳奇人物後來擔任抗聯第三軍軍長,一度離開部隊去蘇聯求援,結果被當成逃兵關押了一年半,後又被共產國際任命為抗聯總司令帶領一百多人的小部隊返回東北,後又多次越境赴蘇。1942年回國執行任務時被特務打傷被俘,被日軍殺害。

眼看滿洲紅軍有全軍覆滅的危險,1933年,共產國際越過中共中央,直接給滿洲省委發來了一二六指示信,要求滿洲省委改變策略,建立抗日統一戰線。指示信指出:「儘可能造成全民族的統一戰線,來聚集和聯合一切可能的,雖然是不可靠的動搖的力量,共同的與共同敵人—日本帝國主義及其走狗作鬥爭」。要必須堅持「無產階級在統一戰線中的領導權」和中國共產黨「無論什麼時候都堅持和保持政治上和組織上的獨立性」。共產國際的指示很明確,就是要滿洲紅軍和抗日義軍建立統一戰線,然後再想辦法把這些部隊分化、瓦解變成共產黨的武裝,要取得部隊的領導權。1934年,中共中央在上海的地下組織被徹底破壞,中共中央被迫轉入中央蘇區,和滿洲省委斷了聯絡,滿洲省委就直接由共產國際指揮了。根據共產國際的指示,滿洲省委所屬部隊提出了「中國人不打中國人」、「槍口向外、一致抗日」的口號,緩和了與各路義軍的矛盾。滿洲省委也根據共產國際的指示停止了土地革命,並把部隊番號由工農紅軍改稱為東北人民革命軍,淡化了共產黨武裝的色彩。當時由於日本大規模的向滿洲移民,強佔了滿洲人民的大片沃土,激起了滿洲人民的強烈反抗,很多農民揭竿而起,反抗日軍,這使共產黨的武裝也得到了發展。但是共產黨想在滿洲建立根據地的願望一直沒有實現,始終處於游擊狀態。這一方面是因為日軍的打擊,最主要的是滿洲人民飽受沙俄的侵略,對蘇俄老毛子十分痛恨,對其傀儡中共也沒有好感,不願加入中共的隊伍和群眾組織,共產黨發動群眾始終發動不起來,其政治主張也沒有人響應,共產黨無法把這些老百姓控制住,根據地當然就建立不起來。沒有根據地,部隊的給養供給、人員補充都成問題,部隊也無法壯大。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只要是東北軍軍官豎起義旗,都能夠拉起幾萬人的隊伍,就是謝文東土龍山暴動,都能夠拉起萬把人的隊伍,而共產黨先後拉起了十幾支部隊,從來沒有出現這種局面,願意主動加入的百姓很少,擴軍一直都很困難,這說明中共在滿洲並不得人心。

1936年,根據共產國際的指示,滿洲省委所屬部隊和各路義軍聯合,正式打出了東北抗日聯軍的旗號。剛組建的部隊有六個軍,即抗聯第一軍到抗聯第六軍;1937年後又陸續擴編了五個軍,即抗聯第七軍到抗聯十一軍,共計十一個軍。這十一個軍,大一點的部隊有二三千人,一般的千把人,小一點的部隊只有五六百人,總計大約有一二萬人,全盛時大約有三萬人左右。1938年,共產國際指示把這十一個軍分成了三路軍,即抗聯第一路軍、抗聯第二路軍、抗聯第三路軍;並解散了滿洲省委,組建了南滿、吉東、北滿三個省委,分別領導抗聯三路軍。

東北抗聯的十一個軍,屬於共產黨武裝的有四個軍,即抗聯第一軍(軍長楊靖宇)、抗聯第二軍(軍長王德泰)、抗聯第三軍(趙尚志)、抗聯第六軍(軍長夏雲傑)、其餘各軍都是屬於聯合抗日的友軍。抗聯第四軍是屬於王德林的救國軍殘部補充團為基礎組建起來的,軍長(軍長李延祿);抗聯第五軍是由李杜的自衛軍和王德林的救國軍編成,軍長周保中。周保中雖然擔任該軍軍長,不過該軍並沒有共產黨的基本部隊,周保中被滿洲省委派到該部搞統戰,深受王德林的信任,後來王德林離開部隊去蘇聯後,因為該部要和共產黨武裝聯合抗日,因此周保中被推舉為領導人。抗聯第七軍由東北抗日同盟軍組成,軍長陳榮久;抗聯第八軍是謝文東領導的土龍山民眾救國軍;抗聯第九軍是李杜將軍的部下李華堂支隊;第十軍是汪亞臣領導的反日山林隊;第十一軍是祁寶堂領導的明山隊。這十一個軍散佈在南滿、東滿、北滿的廣大區域,互相之間沒有聯繫,也互不隸屬,基本上是各自為戰。

就是共產黨領導的幾個軍,也是收編了許多義軍組成的。如楊靖宇的抗聯第一軍,是抗聯主力,大約有三千人。它的基本部隊是磐石游擊隊,人數不過幾百人,其餘部隊都是由十幾支山林隊改編而成,如老長青部、青林部、四海山部、雙勝部、金山好部、朱大善人部、趙參謀長部等等。抗聯第二軍也是如此,它的基本部隊是東滿游擊隊,又收編了救國軍史忠恆旅、救國軍吳義成部、孫團、李團、岳營長以及平日好、平日軍、天良軍等山林隊組成。抗聯第三軍更是一個大雜燴,由珠河游擊隊和「愛民」、「北來」、「七省」、「友好」等二十幾支山林隊組成。抗聯第六軍成分沒有那麼複雜,主要由湯原游擊隊組成,但是人數很少,只有五六百人。總算起來,在抗聯中屬於共產黨的部隊不到三分之一。在抗聯各軍中,戰力最強的是第一軍、第二軍、第八軍,第一軍三千人,第二軍大約二千多人,第八軍大約有三千餘人;其次是第三軍和第五軍,人數大約有千把人;其餘各部的戰鬥力都非常一般。這些義軍之所以參加抗聯,有幾方面的原因,一是單獨抗日困難大,聯合起來有力量;還有一個是希望得到外援。因為抗聯是由共產國際指揮的,共產國際也給抗聯提供了一些武器和軍餉,雖然由於日軍的封鎖,共產國際提供的支援是很有限的,但有總比沒有強。因為那些抗日義軍都是在敵後堅持抗戰,沒有絲毫外援,基本上都是孤軍奮戰,是非常困難的。但是這些義軍參加抗聯也是有條件的,要求保持隊伍的獨立和完整。

共產國際之所以打出抗聯這個旗號,主要是為了政治宣傳,擴大共產黨的政治影響。因為1935年12月張學良發動了西安事變後,國共兩黨實現了合作,建立了抗日統一戰線。共產國際在滿洲也打著統一戰線的旗號,要求滿洲省委成立東北抗日聯軍,目的是告訴全中國乃至全世界,在已經徹底淪陷的滿洲還有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在堅持抗戰,在白山黑水間還活躍著抗日的隊伍,其他的抗日部隊已經失敗了,只有共產黨還在抗日,共產黨才是民族救亡的中間力量,才是中華民族的希望。中共控制的左聯等組織,在國統區歌頌抗聯的英勇事跡,特別是義勇軍進行曲的流傳,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抗聯在關內名聲大振,對擴大共產黨的政治影響產生了很大作用。抗戰期間大批愛國青年投奔延安,和關於抗聯的宣傳有很大關係。共產國際還有一個目的就是希望壯大滿洲的共產黨部隊,從而牽制日軍,減輕日軍對蘇聯的危險。

但是,共產國際的這個決定雖然擴大了抗聯的影響,但是也徹底葬送了抗聯。從抗聯成立的那一天起,日本和偽滿洲國就把抗聯視為心頭大患,必欲除之而後快。日軍以前對那些小股抗日武裝並沒有十分在意,認為它們構不成什麼威脅,只要它們對日軍沒有大的騷擾,是允許它們在一定範圍活動,很多時候是保持一種井水不犯河水的狀態。而成立抗聯就不同了,在日本人統治的滿洲出現了這麼一支有明確政治綱領的強大武裝,而且直接聽命於蘇聯,這對日本人的統治構成了直接的危險,因此日軍和偽滿洲國把抗聯作為主要敵人,開始了圍剿。特別是1938年的張古峰事件和1939年的諾門坎事件,日軍和蘇軍發生了直接衝突,為了安頓後方,日軍就更不允許抗聯的存在,對抗聯展開了瘋狂的圍剿,這是抗聯失敗的主要原因。

抗聯失敗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共產黨的政策,對於參加抗聯的部隊,共產黨要取得完全的領導權。對於不是共產黨的抗聯武裝,他們想把它改造成共產黨的隊伍,派出了政工幹部,在部隊裡發展黨員,成立黨組織,千方百計吸收主要領導入黨,在部隊裡形成了另一個權力中心,有時直接架空了部隊的軍事指揮員,這引起了那些抗聯部隊很大的不滿,造成了部隊的分裂。如劉曙光任抗聯八軍政治部主任,在部隊裡發展黨組織,又在八軍裡建立共產黨的部隊,這引起了八軍軍長謝文東、副軍長籐松柏很大的不滿。籐松柏憤而想辭職。謝文東雖然被劉曙光拉進了共產黨,但也只是權宜之計,並不甘心把自己辛辛苦苦建立的部隊交給共產黨,也不甘心受制於人。後來劉曙光和謝文東等人發生了很大衝突,劉曙光組建的教導隊被繳械,劉曙光也被八軍戰士殺害,這導致了八軍的叛逃。侯啟剛任抗聯十軍政治部主任,在部隊裡搞階級鬥爭,認為軍官是剝削階級,士兵是被剝削階級,要求官兵絕對平等,等等。這引起了十軍軍官的強烈不滿,最後侯啟剛被趕出了十軍。還有一些小股義軍,不能公開反抗,但是把不滿藏在心裏,關鍵時刻就叛逃,反戈一擊,抗聯內部共產黨部隊和非共產黨部隊一直是有矛盾的。這些事件渙散了軍心,大大減弱了抗聯的戰鬥力。

日軍對抗聯的圍剿是很瘋狂的,手段也是很殘酷的,軍事打擊、政治攻心、經濟封鎖三管齊下。對於抗聯活動的區域,日偽滿軍把居民集中起來建大屯並武裝把守,嚴格封鎖物質,斷絕抗聯部隊與外界的聯繫,抗聯游擊區幾乎成了無人區,部隊得不到結養,處境艱難。日偽軍還散發傳單,張貼佈告,說只要放下武器就寬大優待,保證生命財產安全;日偽軍還高額懸賞,只要提供抗聯情報就給予重獎。日偽軍用優勢兵力進攻抗聯部隊,反覆掃蕩,只要一發現抗聯部隊的行蹤就窮追不舍,大有不給予消滅就不罷休之勢。抗聯將士無法活動,只能藏身在深山密營中,得不到補給,特別是在冬天,天寒地凍、飢寒交迫,許多抗聯戰士凍餓而死。即使在深山裡也不安全,在大冬天日偽軍掃蕩隊也照樣進山掃蕩,發現抗聯戰士留在雪地裡的腳印或者是煙火他們就包圍上來。特別是三八年張古峰事件後,日軍把蘇聯看成主要的敵人,在滿洲大量增兵,關東軍從二十多萬增加到四五十萬人,後來又增加到七八十萬人,雖然日軍沒有用這些主力軍對付抗聯,但他們組建了許多精銳的特種部隊專門和抗聯作戰。而且滿洲國的偽軍也是裝備精良,人數也有數十萬人,配合日軍圍剿抗聯部隊,成為對付抗聯的主力。

在日偽軍的連續打擊下,抗聯的損失很大,士氣低落。抗聯部隊本來就是比較鬆散的聯軍,形勢好時還能夠相安無事,形勢危急時隊伍就出現了分裂。部隊開小差回家的很多,最嚴重的是許多人投敵。如抗聯第一軍第一師師長程斌38年7月投敵,抗聯第二軍第二方面軍參謀長林水山40年初投敵,抗聯一路軍總務處長金光40年底投敵,抗聯第三軍七師師長於海雲、四師師長陳雲升、二師師長蘭志淵先後投敵,抗聯第四軍代理政治部主任羅英叛變,四軍五團參謀長李鵬飛率部離開,四軍四師師長劉振國率部離隊,以及抗聯八軍軍長謝文東,九軍軍長李華堂投敵…..等等。這些人投敵後,有的人出賣抗聯情報,有的還反過來打抗聯部隊。楊靖宇就是被投敵的抗聯戰士用機槍打死的。楊靖宇率領的一路軍,在南滿、東滿被日軍掃蕩無法立足,被迫向北滿轉移,一千多人的部隊,沿途戰鬥減員和開小差,到吉林濛江縣時身邊只有七個人了,後來楊靖宇被人出賣被掃蕩隊打死。到1940年底,抗聯各軍相繼全滅。余部有四百餘人,先後退入蘇聯,被蘇軍改編為蘇聯紅軍教導旅,由周保中任旅長,抗聯基本上結束了歷史使命。從1940年後,滿洲地區就完全是日本人的天下了,再也沒有抵抗的力量了。

雖然共產黨在滿洲是想建立紅色政權,並不是真心抗日。但因為和日軍有了直接的利益衝突,為了自己的生存,不得不和日偽軍作戰。雖然是被迫抗日,但和關內的共軍比起來,抗聯部隊作戰要頻繁很多,也要英勇很多。抗聯先後有十幾位軍長陣亡,師團職幹部陣亡也有一二百人。許多抗聯將士,還是真心愛國的,對他們的英雄事跡,應該加以充分肯定。

中共的黨史說抗聯部隊殲滅了十八萬日軍,這是不對的,完全是吹牛。要知道松滬會戰,國軍幾乎投入了全部主力,和日軍激戰了三個月,才消滅了五六萬日軍。臺兒莊會戰國軍投入了四十幾萬軍隊,和日軍磯谷師團作戰十餘日,才殲滅了兩萬多日軍。抗聯在東北和日軍並沒有發生過大的戰役,一般都是幾十人或者幾百人的小規模的戰鬥,上千人的戰鬥都很少,比較著名的戰役一個沒有,怎麼會消滅那麼多日軍?要知道抗聯和日軍作戰,是被動還擊多,主動出擊少,基本上是日軍牢牢的掌握著主動權,抗聯的傷亡比日偽軍大的多。我初略統計了一下抗聯各軍軍史,從紅軍游擊隊到抗聯的八年間,抗聯各部隊消滅的日軍總計不到五千人,這還有水分,我估計殲滅三千人左右的日軍比較靠譜,偽軍也不到一萬人。中共的黨史說抗聯牽制了七八十萬日軍主力,這更是胡說。日本在滿洲駐有重兵,主要是對付防備蘇聯,並不是為了對付抗聯,這種說法完全是誇大其辭,是完全不符合事實的。抗聯部隊在共軍中的地位其實很低,1955年授勛,抗聯指揮員最高軍銜只是少將,別說大將、上將,就是連個中將也沒有,這說明中共也認為抗聯的貢獻有限。

共產黨大力宣傳抗聯,有兩個目的,一個是標榜自己抗日,還有一個最主要的目的是為抗戰勝利後共軍主力從關內大舉進入東北,搶佔東北找藉口。很有戲劇性的是,共產國際和滿洲省委千方百計想在東北建立根據地,沒有實現;但在抗戰勝利後,在蘇聯的幫助和掩護下,關內共軍不費一槍一彈就進入了東北,很快站住了腳跟,建立了根據地,取得了東北戰場的主動權,這也直接決定了國共內戰的勝敗。

本文留言

作者雲松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