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當杓子的東漢青銅熨斗(組圖)
寧德周寧一位村民在鄰縣務工時,一鋤頭下去挖出個形似長柄平底鍋的銅器,他把它當成「水舀子」扔在家裡,直到該縣博物館專家鑑定後才發現,這個「水舀子」竟然是1800多年前閩越先民用的青銅熨鬥。
專家稱,它的出現是中原文明在東漢末年已經進入閩北及毗鄰的閩東周寧山區的有力佐證,對研究閩東北山區的歷史有很好的幫助。
「水舀子」竟是漢代文物
專家們發現青銅熨斗的地點位於周寧縣西北部的泗橋鄉,與閩北的政和縣相毗鄰,素有「閩東西大門」之稱。
周寧縣博物館館長鄭勇說,幾個月前,他們前往泗橋鄉做文物調研,一位村民邀請他們到家裡看一隻銅質「水舀子」,說是在鄰縣工地裡挖到的,看看是不是有收藏價值。
「第一眼看到它,我就知道這是個好東西。」鄭館長說,它的外形呈圓腹,寬口沿,有長柄,通體素面無紋,斗身佈滿銅綠,還沾有一些閩東北常見的紅壤,整體保存完好。他憑經驗判定這是古代用來熨衣服的「熨斗」,極具考古研究價值。
經村民允許,鄭館長將該熨斗帶回博物館進行研究。幾天前,鄭館長和幾位文物專家最終認定這隻熨斗為東漢末年的文物,距今已有近1800年歷史。
熨斗最早是一種刑具
鄭館長說,「熨斗」一詞,一是取象徵北斗之意,二是熨斗的外形如「斗」。古人在熨衣前,會把燒紅的木炭放在熨斗裡,待底部熱得燙手了再去燙衣料。所以熨斗又叫「火斗」或者「燙斗」,也有把熨斗叫做「北斗」、「樵斗」的。
「其實熨斗在剛發明的時候還不是用來燙衣服。」鄭館長說,熨斗最初在商代發明時是被當作一種刑具使用,專門用來燙犯人的皮膚。到了秦末漢初,其功能才定型於熨燙衣服。一直到1913年美國理查德森成功研製出電熨斗,這種古式熨斗才逐漸退出舞臺。
在當時還屬於奢侈品
據鄭館長介紹,漢代中原的青銅器製造已經較為發達,而閩東北山區則相對比較落後,東漢末年的青銅器在山區裡出土,意味著中原文明在東漢末年已經進入閩北及毗鄰的閩東周寧山區。
「這種熨斗還不是平民百姓家裡能用得了的,」鄭館長說,青銅器製品在當時還屬於奢侈品,青銅熨斗一般用來熨燙絲織物,只有王公貴族家裡才會有大量的絲織物,普通老百姓都是粗布麻衣,根本用不上青銅熨鬥。
「小小一個熨斗,卻可以還原出先民生活的一部分。」鄭館長說,這個青銅熨斗可以為研究東吳時期閩越歷史提供參考,尤其是對研究閩東北山區的歷史有很好的幫助。
- 關鍵字搜索:
-
被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