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寒冰:不要只盯著豬肉

豬肉價格持續上漲,讓有關部門憂心忡忡。

從歷史數據來看,現在是豬肉最不該漲價的時候。豬肉在我國的週期性特徵非常明顯:每年的一、二月份豬肉需求旺盛,價格處於高位,從三月開始消費減少,肉價下跌,到每年的七月到九月,形成一個消費低谷,價位處於低位。因此,當豬肉價格在淡季突然暴漲,有關部門猝不及防。

豬肉為何在淡季暴漲?

這是一個值得探究的問題。很多人又開始依照傳統經驗,順籐摸瓜,尋找根源,但這次卻顯得非常困惑。根據蛛網理論,價格由供給量決定,而供給量由上期的市場價格決定。假如第一年豬肉價格上漲厲害,第二年供應量就會增加,接下來的豬肉價格就會下跌。反之亦然。

依據該理論:2006年,由於豬肉價格暴跌,養殖戶大規模宰殺母豬,最終引起2007年的豬肉價格普遍暴漲。問題是,2010年並未出現類似狀況。事實上,從2007年開始,國家出臺了對養豬戶的財政補貼政策,儘管由此為一些人虛假騙取補貼提供了機會,但整體而言,豬肉市場的供應還是比較穩定的。

根據傳統的思路,再去分析諸如飼料漲價、豬病、勞動力成本上升等因素,發現,儘管它們是推動豬肉價格上漲的因素,卻不足以導致豬肉價格如此劇烈地上漲。

因此,這輪豬肉價格上漲,絕不能只盯著豬去找原因。這容易犯下一葉障目的錯誤。

事實上,此輪豬肉持續上漲的根源,在於貨幣的超發,或者說,豬肉價格上漲乃是其實現價值回歸的必然結果。我們不妨看一組數據:1990年,中國的廣義貨幣供應量M2餘額為1.53萬億元,2010年年末已經達到72.58萬億元,20年間,M2增長了46.44倍。美國1990年的M2為3.28萬億美元,2010年年末為8.848萬億美元,20年間,M2增長了1.69倍。

中國貨幣供應量的增速遠遠快於美國,即使考慮到中國貨幣化程度基數較低的緣故,就兩國經濟體的規模而言,中國的貨幣供應增速也顯得太快了。而到了今年6月末,中國廣義貨幣M2餘額已經高達78.08萬億元。

米爾頓•弗裡德曼認為:「通貨膨脹無論何時何地都只是一種貨幣現象。」當貨幣超發,絕大部分物價都會上漲。事實也是如此。人們之所以更關心豬肉價格上漲,只是因為它在人們生活中所佔的比重大,公眾對豬肉價格的變動更敏感而已。

因此,靠行政手段打壓價格是不夠的,要想抑制通貨膨脹,必須控制貨幣的發行,減小政府投資比重,藏富於民。唯有此,豬肉價格才能真正降下來。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時寒冰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