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債陰霾籠罩中資銀行(圖)

中國這幾年來把銀行當信用卡使用,為基礎設施投資熱潮融資已不是什麼秘密。因此投資者看多中資銀行的理由很簡單:就像世界各地的信用卡公司一樣,這些銀行將從巨額息差中收穫利潤——這些息差將大大超過債務違約可能帶來的損失。

然而,過去兩週關於中國地方政府真實債務負擔的報導,暴露了這種押注的內在風險。在未來的幾年,中國有沒有可能大規模拖欠「信用卡」賬單,從而導致銀行壞賬堆積如山,盈利下降?

似乎是為了突顯這種擔憂,一系列知名投資者最近削減了所持中資銀行的股份。新加坡國有投資公司淡馬錫(Temasek)以36億美元的價格,出售了所持中國兩家大銀行的股份。根據中國官方媒體報導,負責管理中國養老金計畫的全國社會保障基金(NSSF)也減持了所持的銀行股份。

無論上述投資者同時減持股份是否屬於巧合,其中含義似乎足夠清晰。中國一些最精明的資金持有者認定,縮減國有銀行投資的時機已經成熟。

然而,中國地方政府債臺高筑和銀行發現自己被某些地方債套牢,幾乎算不上新鮮事。中國國家審計署(National Audit Office)上週表示,地方政府負債10.7萬億元人民幣(合1.654萬億美元),這是對已經廣為流傳的地方政府債務數據的官方證實。

穆迪(Moody's)本週表示,中國地方政府的債務水平甚至可能被低估了3.5萬億元人民幣,這加劇了市場業已經普遍存在的疑慮。

對地方政府債務可能損害中資銀行的擔憂在2009年末開始出現,當時中國政府正逐步退出全球金融危機期間為提振經濟而出臺的巨額刺激計畫。銀行為這項刺激計畫提供了動力——2009年新增貸款達到了創記錄的9.6萬億元人民幣,幾乎是2008年的兩倍。

在全球其它地區仍然在緩慢復甦中煎熬之際,中國已經迅速恢復了兩位數的增長。一旦投資者從這種令人目眩的成就中清醒過來,他們會意識到,總有一天要為這種成功付出代價。

這種意識已經充分反映在了中資銀行的股價上。自2010年初以來,全球最大的銀行中國工商銀行(ICBC)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下跌了19%,在香港上市的股票下跌了8%,遠遜於更廣泛市場的表現。其它中資銀行的境況都大同小異——在過去18個月內,在上海上市的中國銀行(BOC)股價下跌了26%,招商銀行(CMB)下跌了23%。

它們還可能繼續大幅下挫嗎?許多分析師們稱,不太可能。他們表示,市場已充分消化了從債務規模、違約、甚至資本重組的可能出現的各種壞消息。

麥格理(Macquarie)駐香港的中資銀行分析師王瑤平(Victor Wang)表示:「股價已經體現了市場高得不合理的悲觀情緒。」

中資銀行目前股本回報率約為20%,但股價的2011年預期市盈率不到8倍,這一價格表明投資者認為中國經濟將顯著放緩,銀行業盈利能力將大幅下降。但王瑤平表示,這些情形「相當不太可能變成現實」。

一方面,中國政府已經採取措施,確保銀行有足夠的「壓艙物」來抵禦未來的風浪。中國最大的幾家銀行去年通過股市和發行債券籌資800億美元,以補充損耗的資本。此外,中國銀監會(CBRC)還逐步提高了資本金要求。對於可能出現違約的情況,比如雲南高速公路開發商的案例,政府已經介入承擔了大部分債務,從而讓銀行免於遭受巨額虧損。

但這一切並不意味著,中資銀行的股價有望持續上揚。王瑤平表示,「難以忽視的真相」是中國地方政府用於規避貸款限制的融資平臺工具已經達到6576個,現在它們大部分的債務都隱藏在這些平台上。

即便這些工具只有一小部分出現償貸問題,也可能導致大量的問題貸款登上中國的新聞頭條。坊間無休止的問題傳言,將讓中資銀行為沈重的負面氛圍所籠罩,儘管它們的基本面非常強勁。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歐陽德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