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民間,最讓人熟悉的佛像是彌勒佛像,因為,他的特徵非常鮮明,大肚上有一坦蕩胸懷,胸懷上有一極其喜慶的笑臉,笑臉上有一流溢著無窮快樂的純真無慾的笑口,一見即令人不能忘,而生親近,而至喜歡,而至不能自已,而終至要迎請於家中——不為求名求利,只為怡情養性,開竅開懷。
但是,這樣的彌勒佛像是中國文化所獨有的,在傳統、原味的寺院裡,彌勒佛像是這樣的...
佛門弟子都知道,彌勒佛是未來佛,是繼釋迦牟尼佛之後,將降生在我們這個世界的下一個佛,不過時間在幾十億年後,目前還是菩薩。釋迦牟尼佛的教法流傳一萬年,慢慢便消亡了,等待彌勒佛來人間傳法。
彌勒,為梵文 Maitreya 的音譯,意譯慈氏,為姓,一說名阿夷多,南天竺人。2500多年前,他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頗受佛器重,但他在釋迦牟尼入滅之前便去世了。在彌勒去世之前,釋迦牟尼佛為他授記,預言他命終之後,當上生到兜率天的內院(淨土),在那裡講經說法。據佛經記載,彌勒菩薩在兜率天會呆四千年,換算成人間的時間則是五十六億年,之後,便下生人間成佛。據《阿含經》記載,彌勒佛降生人間時,土地平整,七寶充滿,花香濃郁,果味甘美,國土豐樂,人民善良,人的壽命達到八萬四千歲,女子五百歲才出嫁。彌勒佛降生時,父名修梵摩,為大臣,母名梵摩越,為公主。彌勒下生之後,在龍華樹下坐禪成佛,又設三會度脫眾生,初會度九十六億(眾生),第二會度九十四億,第三會度九十二億。
最初的彌勒像是原味的,多為頭戴寶冠、身披瓔珞的菩薩裝,姿勢基本上是跏趺坐式,自然沒有大肚和笑臉。其後出現了彌勒佛的形象。中國的大佛有很多與彌勒有關,如浙江新昌大佛、南京棲霞山大佛、河南浚縣大佛、四川樂山大佛、榮縣大佛、寧須彌山圓光寺大佛等。形象多嚴格按照佛經要求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等製作,依然不是大肚笑口型。
晉以後,相繼有一些人自稱彌勒降世(凡自稱佛菩薩轉世者幾無例外都是假的,如果是真正的菩薩轉世者,會在身份暴露後很快離開人間),既有農民起義,又有別有用心者迷惑群眾、乘機叛亂,或者藉此斂財騙色。之後,出現了白衣彌勒形象,但並未被人普遍接受。
現今大眾廣泛喜愛的彌勒形象,來自被稱為布袋和尚的五代後梁僧人契此。
契此,俗姓張,號長汀子,奉化大橋鎮長汀村人(今寧波奉化),生活在唐末五代,本是遊方僧人,四出化緣,隨處坐臥。由於經常荷著一個布袋,又被稱為布袋和尚。其形貌很有特徵,「形裁腲脮,蹙頞皤腹」,皺鼻樑,體肥肚大。其行為也很奇特,天將旱時便穿高齒木屐,天將澇時穿濕草鞋,人們以此得知天氣。他隨處寢臥,冬臥雪中,身上卻不沾雪。他經常到市場上乞食,不管葷素好壞,入口便食,還分出少許放入布袋,更奇特的是他在哪行乞,哪的生意便分外好。後梁貞明三年(917),他端坐在明州岳林寺東廊下的一塊磐石上,將入滅前,說了一偈:「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說完安然坐化。至此,眾人才知道行履瘋顛的布袋和尚,原來就是彌勒菩薩的化身。不久,有人在別州看見和尚仍背著布袋到處走,於是世人競相描繪他的圖像供奉在家中。據說,他的全身舍利至今仍完好保存在岳林寺大殿的東堂上。
作為一個遊方僧人,契此很受普通百姓的喜愛。他的形象和藹可親,雖然顯現神通,卻又只是暗示於人,不以此為己謀利,直到臨終,才暗示自己就是彌勒的化身,這與那些以此迷惑群眾、煽動叛亂的白衣長發的假彌勒完全不同。
契此為人所重不僅因為其形象的奇特,更因為其思想的超脫。他留下的詩偈不多,卻都富有特色。他有一偈:
「一缽千家飯,孤身萬里游。青目睹人少,問路白雲頭。」(青目一句用了嵇康用青白眼對待知己與俗人的典故)
他還作有一歌,強調只有心才是最真實的,是「十方世界最靈物」,出家人只須騰騰自在、閒閒無為,不用分別凡聖,不用執著經論,與禪宗的風格一致。契此的大肚和布袋成為一種寬厚、包容的象徵。他有一偈:
是非憎愛世偏多,子細思量奈我何。
寬卻肚皮須忍辱,豁開心地任從他。
若逢知己須依分,縱遇冤家也共和。
若能了此心頭事,自然證得六波羅。
他強調要大度能容,不要計較人世間的是非憎愛,要「寬卻肚皮」、「豁開心地」,只要肚量大、心胸寬,遇到冤家也能與之和平相處,甚至還能由此悟道成佛,證得六度。
布袋和尚插秧偈:
手捏青苗種福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淨方成稻(道),後退原來是向前。
以契此為原型,後人又加上了笑口常開的特徵,從而形成矮身大肚、蹙鼻笑口的典型的彌勒佛的形象。大肚彌勒寓神奇於平淡,示美好於醜拙,顯莊嚴於詼諧,現慈悲於揶喻,代表了中華民族寬容、和善、智慧、幽默、快樂的精神,成為了中國佛教的形象大使。
與彌勒菩薩相關的聯:
眼前都是有緣人,相見相親,怎不滿腔歡喜;
世上盡多難耐事,自作自受,何妨大肚包容。
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
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
- 關鍵字搜索:
- 彌勒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