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古典圓林獅子林(維基百科)
「峭壁山者,靠壁理地,藉以粉牆為紙,以石為繪也。
理者相石皴文,仿古人筆意,植黃山松柏、古梅、美竹,
收之園窗,宛然鏡游也」。當我們遊覽中國古典園林,
就彷彿置身於一幅幅美麗的山水畫中……。
中國園林歷史悠久,開始於商、周時代的帝王苑囿。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以人工堆山修建上林苑。漢代以前的園林,基本上是帝王貴族圍獵的苑囿。
秦、漢時有模仿自然的造園;魏晉南北朝時對自然美的追求,山水詩、山水畫應運而生,唐宋園林造景引入詩、書、畫等藝術及禪宗思想,大大豐富了園林的內涵。明清則達到了輝煌期,皇家園林和私家園林發展出各自的特色和風格。造園人才輩出,許多文人也直接參與造園,最著名的有文征明;明代還有計成的《園冶》園林藝術專著出版。
蘇州古典圓林網師園(維基百科)
亭臺樓閣 融於自然
古人遨遊名山大川,領略了大自然,將感悟體現在文字,化為詩詞;體現在繪畫,就成為山水畫;移植到有限的庭園空間,將宏偉秀麗的河山,以寫意的方法再現,成為中國園林,如:《園冶》一書所寫「多方勝境,咫尺山林」。
中國古典園林內的秀麗景色,都是由一些基本的造園景物組合而成,概括來說,主要有四大部分:
*山水─包括假山、石峰、池塘、小溪等。
*花木─指林木及花草。
*建築─包括廳堂、軒、館、亭、臺、樓、閣、 榭、廊、舫等。
*題詠─各種匾額、楹聯。
中國園林融合了自然美與建築美。在園林中,建築作用是引導遊人去欣賞景色,大自然的山水景色才是主角,因此園林建築必須與自然風景相協調。而中國園林的建築呈非軸線、非對稱布局,這能使之與自然相融。即使皇家園林建築,也不像宮殿建築那樣嚴格對稱,整齊中有變化。私家園林裡的建築更是根據地形,自由布局,達到靈動變化的效果。
園林建築有著豐富多樣的形式,包括廳堂、軒、館、亭、臺、樓、閣、榭、廊、舫等,可以配合不同的景物,滿足不同的功能。亭榭可放在山間、水邊,花樹之間點綴;樓閣涵納全景,可供人登眺;園林分隔可用復廊或花牆;跨水可作橋,或曲、直或如飛虹;面對主要景物可設廳堂;聯繫於房屋之間的廊子,則起到貫穿全園的作用。園林建築中的陳設,與園林風格相協調,色彩淡雅、樸素,採用的圖紋樣式富有象徵意義,與園林意境相呼應。
蘇州留園又一村(維基百科)
感知的意境
中國傳統文化源於釋、道、儒,人們普遍敬神行善。人生意義在於回歸自然,返本歸真。「天人合一」的生命觀,經由日常生活中的領悟,升華為一種境界,處處融在生活,影響細緻入微。士大夫、文人、雅士追求超塵、脫俗,寄情自然山水,憧憬仙山瓊閣,詩情畫意,內心滿是恬靜淡雅、浪漫飄逸,樸實無華。這也反映在中國園林藝術所追求的意境內涵。
園林意境這個概念的思想淵源,可以追溯到東晉到唐宋年間。中國園林藝術綜合自然環境、建築、詩、畫、楹聯、雕塑等多種藝術,而意境即產生於園林整體的綜合藝術效果,通過「色、聲、香、味、觸」,引入到無限內涵的空間意境中,喚起游賞者記憶聯想、物外情、景外意。
拙政園西部三十六鴛鴦館
所以中國古代的造園家,從多方面來營造一種自然而詩意的氛圍,使人們在園中可獲得視聽等多重感知。例如蘇州拙政園的「聽雨軒」,巧妙應用「聽覺」感官形成一種特殊意境的營造;其在園內的一角種有芭蕉,每當下雨,雨打芭蕉葉的聲響便渲染雨景的氛圍,又以院內的池邊桂花、玉蘭、桃、竹等做為陪襯,豐富了四季景色的變化。拙政園留聽閣裡賞雨景的亭子,其東面和南面兩側均臨水池,池內培植荷蓮,荷葉盡鋪池面;「留聽閣」其意取於李義山的詩句:「留得殘荷聽雨聲。」 每逢入秋時分,秋雨連線,雨滴在殘荷上跳躍滾動,於閣內品茗聽雨甚有詩情。在承德避暑山莊西、北兩面群山疊翠,近處則古松參天,每當風穿過松林,發出瑟瑟松濤聲,其氣壯山河之陣勢令人驚嘆,因而萬壑松風即由此而出。
園林屬於一種立體的空間領域,跟文學、繪畫有相異之處,因此園林擁有一種獨特的空間美。園林在有限的空間範圍內,利用山池、花木、亭臺樓閣等等元素,通過借景、對景、障景等手法,創造出既現實又空靈的空間,表達出耐人尋味的意趣。在中國園林內的美景,吟詩作對、琴棋書畫、沉思品茗,使人們在恬靜、淡雅、飄逸的心態中,進一步領悟了人生真諦與宇宙浩瀚深邃的境界。
- 關鍵字搜索:
- 意境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