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1937年9月25日八路軍115師平型關戰鬥的研究由來已久,在各種涉及中共戰史的著作中幾乎都會以相當的篇幅具體說明。因為,這是中共軍隊在抗日戰爭期間第一次與日軍交手,並且是以師為單位對日作戰的僅有的一次,還取得了相當的戰績,在當年極具宣傳意義。所謂八路軍115師一役殲滅日軍第五師第二十一旅主力,或殲敵10000、4000、3000人等種種側重於宣傳的說法,曾經流行了很長時間。
1980年代以來,大陸史學界對平型關戰鬥史實進行了某些討論和考證,過去的一些說法得到了訂正。如殲滅日軍第五師第二十一旅主力,或殲敵10000、4000、3000人之類的說法已不再能夠見到了,但已有的考證和研究明顯地還存在許多問題。
被殲日軍以非戰鬥部隊為主
關於平型關戰鬥中八路軍115師作戰的對象,過去抗戰期間八路軍宣傳部門的說法,通常是泛指日軍第五師團第二十一旅團第二十一聯隊第三大隊。1980年代,多數相關戰史著作及相關回憶錄已經改變了說法,肯定被殲日軍中有輜重部隊。如當年親身參加了戰鬥指揮的聶榮臻在其回憶中就明確講,被伏擊的部隊是日軍「輜重和後衛部隊」。而當年談及平型關戰鬥的一些大陸學者,在參考了相應的中日雙方史料後也有新的說法,稱其為「第二十一旅團第二十一聯隊第三大隊和輜重部隊一部」。不過,正規軍史編撰機關並未完全接受上述修正。
被伏日軍為兩部,相向而行,被殲兩處
在大陸的各種回憶錄及戰史著作中,對被伏日軍的描述,不論是否同意用「輜重部隊」的提法,對其中的一點史實的說明都是如出一轍的,即肯定這支被伏部隊主要是由靈丘出發從東向西浩浩蕩蕩向平型關挺進的。仔細對照和研究中日雙方的各種史料,卻可以發現這種說法與史實是不相符合的。
臺灣學者對這個問題的澄清較早,或可引為參考。他們在文章中說明:25日當天,「駐靈邱[丘]日軍第二十一旅團部接到第二十一聯隊天雨變冷,急需補給的報告,命第二十一聯隊輜重隊(大行李隊)以馬五十匹拉大車70輛,滿載衣服、糧食、彈藥,由靈邱[丘]西行平型關。此一輜重隊系由第十二中隊第三小隊高橋義夫少尉率領,有輜重兵15人、特務兵70人護衛;輜重隊前,則有第五師團情報參謀橋本順正中佐乘師團司令部小型木炭巴士同行。……上午10時許,輜重隊通過東河南,進入兩側約十米高的山崖隘道,續向3公里外的蔡家峪前進」。「此一時刻,新莊淳所率領之日軍第六兵站汽車隊,由矢島俊彥大尉率第二中隊176人乘日產卡車50輛在前,中西次八少佐率第三中隊30輛卡車在後,自關溝向東出發。新莊淳則乘卡車載兵站要員6人、士兵15人,走在隊伍的最前頭(車隊總共有81輛卡車)。此兩支日本非戰鬥部隊——由靈邱[丘]向西開平型關的輜重隊,及由關溝向東開靈邱[丘]的汽車隊,均於25日10時以後,進入第115師的埋伏陷阱。」
臺灣學者的上述說法依據的是日方的戰史著作。儘管,日方戰史著作依據的僅僅是日軍一方的史料,內中有不少可以討論的問題,但有關被伏部隊前進方向的這種記述還是準確的。對此,我們也可以從當時指揮作戰的八路軍115師686團團長李天祐的回憶中得到某些佐證。他至少曾經提到,被伏擊的日軍並非只是從靈丘西來的部隊,也有從平型關方向東來的車隊,至少在他當時的位置上,他曾看到有「一輛從平型關開過來的汽車中彈起火」。
我們還可以進一步具體分析當時八路軍參戰部隊的電報與戰報。據115師685團戰鬥結束後的報告稱:「此次敵參加作戰部隊為第五師團之二十一旅團(十九聯隊二十聯隊)輸卒隊及少數機械車隊。」另據9月25日當天下午,擔任115師師長的林彪的報告,當時該師面對的還有另外一部敵人,以汽車隊為主。電稱:我部上午9時開始「向蔡家峪、小寨攻擊,於12時左右,在小寨村將敵人兵站守備隊,(即)步兵一營全部殲滅,並擊毀汽車八十餘輛」。
分析這兩份文獻可以看出,在115師看來,當天的戰鬥是於上午9時前後同時在兩個地方打響的。一處是東北段的蔡家峪,另一處則是在伏擊線南段的小寨村,這兩處實際相距不足五里地。據報,開戰僅三個小時後,小寨村的戰鬥就基本告一段落,林彪判斷該部之敵為日軍兵站守備隊,相當於步兵一營,其特點是擁有大批汽車。由此可知,在小寨村被伏日軍應當是由平型關東去靈丘方向的日軍汽車隊,而蔡家峪附近的則是由靈丘西來平型關的日軍輜重隊。只是蔡家峪附近的戰鬥在林彪報告時尚未結束,故林彪當時未具體報告蔡家峪的戰鬥情況。次日,朱德、彭德懷在向南京蔣介石進一步報告戰果時,才提到:除前報殲敵小寨村兵站守備隊外,「另有一部約四五百人,馬數十匹均被我完全包圍,死不繳槍,故全部打死」。
這裡所說的「另有一部約四五百人,馬數十匹」,顯然不是指頭一天報告的位於小寨村附近的那支日軍汽車隊,而是指位於蔡家峪附近的擁有大量馬匹和大車的另一支日軍部隊,即來自靈丘的那支行李大隊。由此可以判斷,當時確是有兩支相向而行的日軍部隊同時中伏。再聯繫到686團團長李天祐特別強調,最激烈的伏擊戰實際上發生在小寨村往南近八里路的老爺廟一帶,可以進一步確定,當天伏擊戰的主要作戰地點至少是從蔡家峪一直延伸到老爺廟及其東南一帶,即輜重隊被伏的蔡家峪,汽車隊被伏的小寨村和中午以後持續發生激烈戰鬥的老爺廟一帶。只是,老爺廟的戰鬥因為部署不當,被日軍佔領了制高點,因此李天祐才會強調那裡的戰鬥最為激烈。
由此不難看出,今天我們所有關於平型關戰鬥的圖示和解說,在作戰地點上明顯存在著錯誤。這是因為,將蔡家峪劃在伏擊作戰地點之外,而將韓家灣劃成另一殲敵之處,標注日軍從團城口前逃走等等,都並非事實。
綜合上述情況不難斷定,平型關戰鬥中被殲日軍基本上是日軍第五師團第二十一旅輜重部隊和補給部隊。具體說來有兩部分日軍,一部分是兵站汽車聯隊的兩支汽車中隊,正在從平型關前往靈丘;另一部分是日軍二十一旅的行李大隊及兩個大隊的行李隊,它們正從靈丘方向向平型關前來。這些部隊雖有少量戰鬥部隊護衛,但戰鬥力不強,因此115師僅用了幾個小時的時間就基本上解決了戰鬥,並取得了殲滅大部分被圍之敵的顯著戰果。此後,115師又向西南在老爺廟、關溝一帶與前來救援的第二十一旅團第三大隊日軍進行了數小時的戰鬥,戰鬥雖然曾一度使日軍動搖,並推進到辛莊、東跑池一帶,但最終還是形成了對峙。鑒於戰鬥僵持,平型關正面國民黨守軍也沒有按計畫大舉出動,故115師於次日凌晨悄悄撤出了戰鬥。
殲滅日軍人數問題
關於平型關戰鬥的殲敵人數,目前一般大陸學者都已接受了1000餘人的說法。殲敵1000餘人的說法,並非後人的杜撰,既可見之於當年率部參加平型關戰鬥的楊得志等人的回憶,也可見之於當時前線部隊的戰報。關於平型關戰鬥殲敵數字的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依據,是八路軍115師師長林彪於戰鬥第二天,即1937年9月26日率部隊撤出戰鬥之後,給中共中央軍委的戰報。該電說:「昨日與敵第二十一連(聯)隊戰鬥一晝夜,將敵殲滅一千餘人。」
有當事人的回憶,又有當時負責指揮作戰的指揮員於戰鬥剛剛結束後報告的殲敵人數,一般講應當是可信的。而且,以將近4000人主力在伏擊戰中殲滅日軍1000餘人的非戰鬥部隊,也並非沒有可能。但問題是,除去難以作戰場統計的對日軍第三大隊的阻擊作戰以外,日軍此次戰鬥中被伏的主要還是兩個汽車中隊連同行李大隊等輜重部隊,首先必須要弄清楚他們究竟有多少人。據臺灣學者的說法,兩部分日軍其實只有「二百八十三人」,即輜重隊「共八十六人」和汽車隊「兵要員六人、士兵十五人」再加上矢島中隊「一百七十六人」。
那麼,究竟是1000餘人的說法可信呢,還是二三百人的說法可信呢?對此,我們還是應當從史料出發。據日軍第六兵站汽車隊的戰鬥詳報,可知被伏日軍汽車隊包括「兵站汽車隊本部7人,陸上運輸兵15人,矢島中隊176人,合計198人。此外並有後續的中西中隊,增援步兵1個小隊」,部分回運的傷兵。已知矢島中隊又分為三個汽車小隊,一個修理班,一個行李班和一個自衛隊,共176人,50輛汽車。中西中隊隨行車輛30輛,官兵55人。
再加指揮官新莊淳中佐率本部官兵共22人,以及增援的步兵一個小隊大約50人,已知僅此汽車隊一行的總人數即在300人以上,並非臺灣學者所說的不足200人。而第二十一聯隊的行李大隊及兩個大隊的大小行李隊,約有70輛輜重車輛、15名輜重兵、228名特務兵,另有神代中隊的高橋小隊和病癒後的四五名士兵共52名擔當護衛小隊,合計人數應為297人。綜上兩部五六百人,若能基本殲滅,再加上阻擊西來增援解圍之敵,說殲滅日軍千人,並非完全沒有可能。
但是,從日方戰鬥詳報看,當天這兩部分日軍一先一後一東一西相對而來,汽車隊東去靈丘之汽車隊未遭全殲。考慮到被襲日軍第六兵站汽車聯隊矢島及中西兩個中隊長均得逃脫,並有十分詳盡的報告講述了被伏擊突圍經過,可以相信,日軍汽車隊人員確有一部從包圍圈中衝了出來。只是,關於汽車隊損失情況,該報告與日方另外兩份戰史資料所說不完全一致。第六兵站汽車隊自己報告稱:「本次戰鬥中,我方損失如下:新莊隊長以下41人戰死,約50人負傷或生死不明。」但對照日軍第二十一旅第三大隊的報告和詳細利用過日軍戰史資料的兒島襄的著作,可知上述說法似不全面。
首先,據第三大隊的報告,日軍聯隊長當日上午11點左右得到車隊被襲的消息後,即調集四個中隊(內缺四個小隊)前往解圍。救援的部隊乘車剛過關溝村即遭到槍擊,被迫下車向前推進。顯然,由於擔任阻擊的八路軍兵力強大,增援日軍推進困難,甚至受到嚴重擠壓,故完全不可能完成營救任務。其報告即提到:「與敵人一直對峙到夜晚,還不知遭襲擊的兵站汽車隊情況如何。」直到28日才得以進入現場,發現「行進中的汽車聯隊似遭突襲全被殲滅,100餘輛汽車慘遭燒燬,每隔20米,倒著一輛汽車殘骸。公路上有新莊中佐等無數陣亡者,及被燒焦躺在駕駛室裡的屍體,一片慘狀,目不忍睹」。而兒島襄詳細說明平型關戰役的著作也明確講,當時被襲車輛總共8l輛,逃出來的只有五輛。這意味著,緊跟在矢島中隊之後進入伏擊圈的中西中隊也受到重大損失。依照後兩種說法判斷,兩個汽車中隊被殲人員應當遠不止汽車隊自己報告的數十人之數。
其次,不能忽略的是,當天乘車返回靈丘的,還有23日至24日在平型關前作戰中受傷的部分傷兵和戰死者。已知第三大隊即傷80人,亡22人,雖然輕傷者仍留置衛生隊現場救治,但傷較重者及戰死者均用車送回。再加上汽車隊的傷亡失蹤數字中沒有計算增援來的一個小隊損失情況,簡單按照汽車隊的報告計算傷亡數字,自然不完整。
在這裡,我們還應該對25日當天第三大隊增援部隊的死傷情況試作分析和統計。
25日當天日軍第三大隊與國民黨軍之間並無激戰的情況,當天該大隊的傷亡人員,相信主要應當是增援平型關被伏日軍時被八路軍打死打傷的。而根據日軍第三大隊的戰報,當天第九中隊6死2l傷,第十中隊4死5傷,第十一中隊3死3l傷,第十二中隊25死3傷。合計已知第三大隊當天的死傷人數約為98人。這其中大部分人理當是在與八路軍阻擊部隊的作戰中傷亡的。
綜合以上日方戰報,可以看出,在此次伏擊戰中,日軍最主要的被殲對象是由靈丘開來平型關的輜重部隊,連同一個小隊的護衛部隊,應為294人(3人重傷)。另一部被殲之日軍汽車隊具體人數不詳,較保守的估計亦應在半數左右,即應在150人上下。再加上阻擊戰中日軍第三大隊的傷亡和乘車送回靈丘的傷兵的傷亡,整個戰鬥過程中日軍傷亡的人數恐怕應在三四百人甚或四五百人之間。
分析當時115師的戰報,也可看出大概。
當天上午115師首先襲擊的是東去的日軍汽車隊,時間據中日雙方記載應在9點前後這段時間。林彪報告所說「12時左右,在小寨村將敵人兵站守備隊,(即)步兵一營全部殲滅,並擊毀汽車80餘輛」,和事後國民政府軍令部戰報稱「小寨村有敵兵站守護隊約步兵一營被我林師完全殲滅」,都是指此。但是,這裡雖說「全部殲滅」日軍約步兵一營,事實上戰鬥並未完全結束。從當晚9點林彪發給軍委的電報裡可知,小寨村仍有小部敵人繼續頑抗,戰鬥仍在進行中。電報說:「敵原分布於東西跑池、關溝、辛莊一帶,小部在小寨村」,「我自晨至夕激戰終日,關溝、辛莊一帶陣地完全奪取,並將東跑池以北之1884高地佔領,東跑池以南陣地亦奪取,敵陷於我包圍中,目前正奪取小寨」。從這一電報看,當日圍殲東來之敵的作戰已經大體上結束,照朱德、彭德懷次日給南京蔣介石的電報,就是:「另有一部約四五百人,馬數十匹均被我完全包圍,死不繳槍,故全部打死。」但對於西來之敵的作戰,即對小寨村以西之敵的作戰,卻成膠著狀態。次日凌晨,鑒於朱德、彭德懷已有避免與敵相峙的指示,林彪迅速指揮部隊撤出了戰鬥。
結果,115師雖然已成功地將小寨村以西至平型關外東跑池以東之敵分割成數塊,除了對蔡家峪和小寨村兩段部分殘敵有可能迅速消滅外,與敵西來之主力因形成對峙,無法取得更大的戰果。
可是,為什麼第二天,林彪的戰報卻又宣稱:「昨日與敵廿一連隊戰鬥一晝夜,將敵殲滅一千餘人」呢?這裡的原因也許不難瞭解。畢竟115師不僅殲滅了由靈丘而來的日軍輜重部隊,而且對準備返回靈丘接運部隊之小寨村一帶的日軍汽車隊的伏擊也基本上取得成功,按照當時下面部隊的報告,一部「約步兵一營」,另一部也為「四五百人」,合計已近千人之數。再加上無法確知被阻擊之日方援軍死傷數字,相信激戰一天也已給予較大的殺傷,估計「將敵殲滅一千餘人」當不足怪。但可以肯定,由於小寨村以西戰場始終處於戰鬥中,無法打掃清點,包括對汽車隊的殲敵數字多半也只是估計得來的,未必十分準確。
還在這次戰鬥之後不久,朱德就公開肯定了此次戰鬥只殲敵四五百人的說法。他在1937年年底公開發表的著作中曾明確講:此次戰鬥「他們(指日軍)死了五百人」。朱德之所以這樣講,當然不是筆誤或有其他什麼原因。聯繫到彭德懷後來在內部講話中也坦率地承認,這次戰鬥「只繳到不上一百條的完整的步槍」,可以想像朱德當年這種說法應當是在具體聽取了匯報和進行了比較實事求是的分析之後得出的。而且,比較一下此次作戰中雙方死傷人數,也可以看出這種說法更合理一些。
根據戰鬥後115師的報告和中共中央的有關電報,可知此次戰鬥中八路軍死傷在400人左右。以當時八路軍武器裝備之落後和日軍之頑強程度,在如此大規模的作戰中,敵我雙方死傷比例接近甚至略微超過1:1,應該是最好的結果了。事實上,在此之後,在八路軍與日軍之間歷次較大規模的戰鬥中,八路軍的傷亡比例都遠高於此。
依據以上敘述,或者可以肯定,那種說八路軍平型關一戰殲敵1000餘人,或說只殲滅了不足200人的說法,都是值得商榷的。儘管關於這一數字還有進一步研究的必要,但比較容易接近事實的說法可能是,此次戰鬥殲敵數百人,既不是1000餘人,也不是約200人。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平型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