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鹽」風潮席捲全國
針對近日席捲全國的「搶鹽」風潮,網上流傳著很多取笑囤積食鹽的段子。然而,看到那些平日裡節衣縮食,為買便宜雞蛋而甘心排大隊的工薪階層,花費大筆冤枉錢以求規避風險時,我們究竟是該嘲笑還是悲傷呢?我們今天的話題就從這裡說起。對此,有網友提醒說,不要老拿小市民開涮,在一個就連國家都不能給普通人基本安全感的地方,民眾是十分可憐的。中選網上作者李光的文章調侃說,有時候,說不定官老爺也實在拿這些草民沒有辦法:明明是火坑,大家卻爭先恐後往下跳;明明是安全通道,人們卻畏畏縮縮,徘徊不前。何以如此呢?原因其實很簡單,愚民政策時間長了,老百姓自然不再相信你了。君不見,為何官方緊急闢謠,大家還是不予理會呢?為何官方保證食鹽供應充足,人們還要拚命搶購呢?這其中的道理,不是顯而易見的嗎?
不過,到底是低下的國民素質造就了低劣的社會制度,還是低劣的社會制度使國民素質越來越低下呢?這個因果關係是不能顛倒的。作者周小進的文章強調說,要知道,這些醜陋行為發生在一個缺乏公信力的社會中,政府發布的信息,公眾是否相信,大家心知肚明。我們的GDP數字都是從縣到省,再到中央一級一級湊出來的,而CPI的統計標準居然也是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隨時更改的;我們政府部門幾千萬的預算可以不予公開,幾萬億的投資可以不予解釋。再就自然災害來說,沒發洪水的時候,我們的三峽大壩號稱可以預防千年一遇的大水災,等到洪水來了,又要求大家不要過高期待大壩的防洪能力等等。
文章又說,要知道,在當今的中國,民眾瞭解信息的渠道主要來自官方。全國從省、市到縣各級黨政機關下面都有自己的電臺、電視臺和報紙,官方話語幾乎無孔不入;老百姓說話稍有不慎的話,立馬就會被定為謠言。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官方的消息不負責任,和平時期亂放「衛星」,危險來了又急忙要推翻之前的說法以推卸責任,如果這唯一的權威話語失去公信力,我想,國民唯一可以依賴的,就是各種傳聞和基本的生存技巧了。所以,大家才會抱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態,去哄搶一切生存必需品,以備不時之需。原因很簡單:無論情況怎麼樣,你永遠聽不到真話;災難真的來了,也永遠不能指望別人。換句話說,大家都在叢林之中,又是兵荒馬亂,生命必需品當然是越充足越好了。
周小進的文章最後感慨說,2003年非典的時候,全中國都在搶購白醋和板蘭根,相信大家至今還記憶猶新。而「彼時彼刻」恰如「此時此刻」,但是,沒長進的,不是國民素質,而是政府的公信力。也有評論認為,這次蔓延全國城鄉的搶購食鹽風潮,無異於一場微型的社會騷亂。那麼,發生這種社會騷動的基礎又是什麼呢?首先,恐怕就是社會相關管理機構公信力的下降。以致於公眾普遍認為,現如今除了自己誰也不可信;除了自己照顧自己,相信誰或者依靠誰來保護你的利益,是非常天真幼稚的,不算計你的利益就不錯了。
中選網上作者衛志民的文章說,其次,則是專家學者公信力的喪失。我們的專家學者過於關注政治上的正確性了,過於關注當權者的臉色和想法了,也配合得過於積極、主動和徹底了;既不中立,又不獨立,還不專業,甚至缺乏基本的良知。這樣一來,在社會需要他們扮演一種穩定力量的時候,他們自身卻成為了一種不穩定的力量。以致於越闢謠,謠言越盛,這真是專家學者們的悲哀,但這又僅僅是他們自身的悲哀嗎?三是社會安全感的普遍缺乏,長時間的快速經濟增長,民眾生活物質水平的改善,自不待言。但伴隨著這種經濟增長和發展上的「奇蹟」,普通民眾生存的危機感和焦慮感,卻在同步上升和蔓延,這難道不也算是一種「奇蹟」嗎?
衛志民的文章又說,中國各地民眾在這次「搶鹽風潮」中表現出的爭先恐後和亂作一團,與日本國民在災後表現出的良好公民素質,的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其實,中日兩個民族之間並無本質區別,只是成長、生活的環境不同而已。面對目前的巨大差距,如果不去改良我們自身的體制環境,不去系統地優化社會管理,可能我們只能一次又一次的只有「羨慕」和「自嘆不如」的份兒了。道理很簡單,沒有公民,哪兒來的公民素質可言?!
綜上所述,有網友點評說,政府部門控制謠言傳播的能力,原本是考驗其公信力的晴雨表,如果一國政府平日裡無法取信於民的話,那麼,在遭遇重大危機和災難時,必然引發社會情緒的浮動。目前,這場謠「鹽」風波雖然已經過去,但其背後所蘊藏的社會人心的危機能量,卻很值得政府有關部門深思。誰也說不好,這股能量什麼時候會再次爆發,並引發一場更為嚴重的政治社會危機呢?!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中國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