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檀:證券市場草木皆兵因金融機構大而不美

銀行再融資恐慌四起,預示了今年證券市場的動盪。

2008年年初,中國平安的千億再融資計畫將市場砸入深淵。雖然平安最後放棄融資方案,但從此拉開了金融機構大規模再融資的序幕。從2008年下半年到2010年年中,金融機構基本上在唱擴大資產規模、不斷補充資本金的主題曲。

老戲重演。平安再融資傳聞讓2011年開門紅市場驚恐下跌,平安的澄清沒有消解未來再融資的可能性。許多研究機構預測,平安未來3年可能再融資規模在150億~500億元不等。平安的公告給人遐想空間,稱「目前沒有A股市場再融資的計畫」,但「將根據公司業務快速發展的需要以及市場狀況做好後續資本的規劃」。

銀行醞釀中的再融資潮,是2010年再融資高峰的延續。2010年,工中建交四大行再融資超過2700億元;另外,南京銀行、浦發行等多家銀行通過配股或是增發的方式進行融資;三季度以來,農行、光大銀行等紛紛上市。

如果你以為2010年融資再融資高潮是中國銀行業在證券市場吸金的結束,如果你為農業銀行上市完成了國有大型銀行的改制上市、中國證券市場從此平穩發展而歡欣鼓舞,如果你以為以金融股為代表的大藍籌時代已經到來,就會犯下經驗主義的錯誤,被市場狠狠嘲笑。

金融機構的再融資潮遠未過去,為大擴張買單的時候到了。

大而不美的金融機構的風險已經在齊魯銀行身上小試牛刀,要避免未來的風險,再融資勢在必行。準備再融資的農行去年剛剛完成IPO大計,募集資金220億美元,卻不料這只是打開吸金閘門的開始。1月6日晚,農業銀行發布公告稱,該公司擬發行人民幣500億元次級債以補充附屬資本。這是意料之中的一隻靴子。儘管在去年7月份成功實現了A+H股上市募資221億美元,但資本充足率未達到監管要求,從上市之日開始,農行已經埋下了再融資的伏筆。

為什麼金融股淨利如此之高而投資者依然畏之如虎?

2010年再融資與大規模放貸之後銀行利潤不錯。農行半年報顯示,上半年實現淨利潤458.63億元,同比增長40.2%。上月29日,中國農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項俊波披露,農業銀行全年利潤率可以達到50%左右。不過,出於在順週期內更多考慮逆週期的不良因素和負面影響的原因,對外宣布是35%。農業銀行的「三農」板塊並不是如外界想像的處於虧損狀態,淨利潤是253億元。加上農行節節上升的核心資本充足率,農行可以算得上大大的藍籌股。預計2010年金融類上市公司年報將十分光鮮,但這又有什麼用?照樣大手筆再融資,照樣是少得可憐的分紅,照樣是低迷不振的股價。更別提未來還有的大規模信貸項目盈利壓力,地方投融資平臺的呆壞賬風險。

銀監會與央行對商業銀行的監管與要求層層加碼,並不奇怪,大部分上市公司將壓力與成本轉嫁給了投資者。監管部門為中國銀行業的審慎與一流的數據而自豪。央行一再明確告知市場,將實行差別化存款準備金率。在「十二五」規劃建議中,「構建逆週期的金融宏觀審慎管理制度框架」被寫入了文件中,該框架的具體內容包括:資本充足率的提高;流動性指標、槓桿率指標的引入;債務工具的強制轉股機制;系統性重要銀行的劃分;逆週期資本緩衝的數額。

銀監會主席劉明康表示,過去國際上對資本充足率要求僅為4%,其餘4個百分點可通過債務工具來補充,這意味著普通股僅佔資本金的50%甚至更低,而中國銀行業的資本金中普通股佔到了75%。核心資本充足率平均達到了9.6%以上。發行債務工具補充資本的比例不得超過25%,而這種審慎規定是其他國家沒有的。

補充資本金如果絕大部分由投資者承擔,如果上市金融機構基本上以低成本的圈錢解決未來壞賬風險,這種自豪也就褪色不少,充其量我們只能表示我國制度性的資金調動能力強,而絕不能說我國的銀行競爭力強,財富分配體制公平。試想,銀行為什麼不靠利潤填平缺口?成本與利潤比的情況又如何?

中國證券市場光鮮的表面從來不說明什麼問題。許多銀行以圈錢為能事,很少給投資者帶來真正的回報。不要抱怨市場非理性,銀行股A股與H股價格倒掛,是因為市場意識到了未來的風險。中國證券市場大而不美的恐龍太多,而小而美、尊重投資者的公司太少太少了。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葉檀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