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網路流行語是觀察中國社會的一面鏡子

由國內知名論壇天涯社區發起的一項「2010年中國十大網路流行語」的評選活動,在一個月內便吸引了數十萬網友的關注與投票。12月21號公布的最終結果顯示,「我爸是李剛」以最高得票穩坐今年十大流行語之首。我們今天的話題就從這裡說起。據香港《大公報》的報導,由天涯社區發起的這次投票,得到了廣大網民的熱情參與和媒體的廣泛關注。三天時間共計投出了90573票,其中,「我爸是李剛」、「神馬都是浮雲」和「給力」按照得票順序分別佔據了排行榜的前三名;而「沒有強拆就沒有新中國」和「蒜你狠,豆你玩系列」等影響今年社會民生的重大事件也都榜上有名。

對此,《南方日報》首席評論員周虎城的點評說,從「我爸是李剛」榮登榜首可以看出,民間對官場貪腐之痛恨,已然入骨;更可看出,由於社會資源分配嚴重不公所導致的貧富懸殊和階層分化。而 《南方週末》高級編輯鄢烈山則認為,「我爸是李剛」是2010年當之無愧的網路流行語。這句雷語不僅在全中國流行,也引起了國際輿論的關注,甚至成了一些世界大報的專欄話題。報導分析認為,在這種洶湧澎湃的民怨背後,官民之間的對峙和對抗情緒值得人們深思。如果把網際網路看作是一個民意聚集的廣場的話,那麼,「李剛門」無疑已經成為繼「鄧玉嬌案」以來中國最大的一起群體性聚集事件。

與此同時,由《河南商報》聯合網路社區以及各國22家主流報紙共同發起的「2010年度中國十大網路事件」影響力排行榜的評選活動,截至12月19 號,也已經產生了最後的評選結果。其中,讓「我爸是李剛」躥紅網路的官二代李啟銘撞人事件同樣以88%的超高得票率,將其它九大事件遠遠地甩在了後面。據《河南商報》的報導,世博會剛剛閉幕,發生在上海靜安區教師公寓的那場特大火災,則以19%的得票率,排在了該榜單的第三位。談到這場大火在全國各地引發的連鎖反應,鄭州的一名消防員表示,登高消防車的消防能力一般最高只能達到54米,只相當於16層樓的高度,因此,如果60米以上的高樓出現火災的話,很難進行有效救援。對此,那些住在鄭州16層以上高樓大廈中的人們更是驚呼,「一旦著火了,我們怎麼辦」?隨即,就有精明的網路商家從中發現了新商機,一種專門供高樓逃生用的繩索便開始熱賣。但消防專家很快提醒買主,盲目使用沒有質量保證的逃生繩索,就跟跳樓差不多。

綜上所述,有分析人士認為,網路流行語是我們記錄時代的一種方式,而創造這些網路流行語的過程則是一場由網友和媒體共同參與的話語狂歡。網路世界原本就是一個「去權威」和「去中心化」的傳播領域,任何一個普通網友都可能由此而成為這些網路流行語的創造者和傳播者。中選網上作者易艷剛的文章寫道,不僅如此,通過微博、博客和論壇等便捷的傳播途徑,網路語言可以在瞬間傳遍大江南北。可以說,這種自由表達的快感和參與式體驗,正是吸引大家不斷地為網路詞語庫添磚加瓦的原始動力

與此同時,這些網路流行語的產生與更新機制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傳統媒體的話語權威,也重構了我們的日常話語體系。在那些不甚瞭解網路語言的人看來,諸如「神馬都是浮雲」這樣的表述,不僅不符合正常的語言規範,甚至就連最基本的構詞邏輯都沒有;但在那些熟知網路語言的人看來,這些詞就宛如一種新式的社會方言和接頭暗號,使用這些流行語 能夠迅速獲取一種身份認同,進而使自己不至於顯得「Out」(過時) 。和前些年相比,如今的網路流行語還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特別是,那些與重大新聞事件和熱門社會現象緊密相關的話語表達,往往都會具有更好的傳播效果。

易艷剛的文章又說,在過去一年間,「神馬都是浮雲」的背後是轟動一時的「小月月事件」,而「恨爹不成剛」和「恨娘不成玉」則分別指的是河北大學的飆車案與寧夏吳忠青年舉報「官二代」遭到「跨省追捕」的事件。從這些詞條中,我們或者能夠解讀出物價飛漲的民生焦慮,或能體察到民間對權力肆無忌憚的不滿情緒,或能感知民眾對於公平正義的權利訴求。與此同時,這些網路熱詞和流行語的傳播,不僅讓漢語的使用變得更加生動和鮮活,也讓公民精神和公民意識在言談之間茁壯成長。

( 註: 「神馬」是「什麼」的諧音,出自天涯討論區一篇八卦網文,講述一個身材肥胖、不諳禮數的鄉下妹「小月月」遊覽上海的故事。文中的「什麼」全部用「神馬」代替,指「神馬都是浮雲」,網文在4天內吸引逾4000萬人次點擊。雖然後來證明故事全屬虛構,但「神馬」一詞從此流行。「給力」則是另一新詞,更有網友據此生造出「中式英語」單字geilivable。「給力」本是北方土語,相當於廣東話「堅料」「過癮」「超掂」等。中國傳媒大學語言傳播系4名男生為日本動畫《搞笑漫畫日和》配音,將「給力」等方言編入本身就「無厘頭」的台詞中,更富幽默感染力,由於該片在各大視頻網站排行高位,「給力」也順勢走紅。 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標題《江蘇給力「文化強省」》引發爭議 (網友指其錯將「給力」用作了動詞),對此,江蘇省文化廳長章劍華及《人民日報》總編室分別回應,認為「語言創新」並無不妥。此後,「給力」一詞更被傳媒廣泛使用。 摘自香港明報)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