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美中關係進入戰略博弈新階段
在即將過去的2010年,美中兩國關係發生了不少詭異的變動。儘管兩國領袖在一些經濟問題上仍然高談合作,但是在外交、軍事、人權等領域,競爭與對抗赫然成了2010年主導美中兩國關係的主軸。
2010年新年伊始,中美便衝突不斷。1月份,美國政府提前宣布對臺軍售,2月份,歐巴馬在白宮會見達賴喇嘛。中國政府為此表達了超乎尋常的憤怒。這些事件當時就被媒體炒得沸沸揚揚,凡是關注美中關係的人,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外界不知道的是,美國政府曾於2月17日致電駐歐盟各國使館,要求他們採取行動,阻止歐盟取消對中國的武器禁運。
其主要原因,根據維基解密網站泄漏的美國國務院給駐歐盟使館的電文,華盛頓表示,美國對中國武器禁運的立場之所以一直沒有改變,一是因為中國政府無視國際社會對其人權的關注,如果解除對華武器禁運,則有損於國際社會在中國人權問題上的立場;二是因為中國軍力增長迅速,如解除武器禁運,將對太平洋地區的安全及穩定造成嚴重後果。
無論是從人權的角度,還是從安全的角度,中國政府在整個2010年在國際事務上表現的張狂、粗魯與強硬,無不印證了美國的擔憂並非杞人憂天。美國一些現實主義學者本來就不相信中國會和平崛起,他們認為,當中國崛起為強國時,就會像強國一樣發言,像強國一樣行動,但中國的舉動真的好像一個強國時,外界還是為它的過火表演感到驚訝和意外。
在 2008年金融危機以前,中國一直試圖在外交和軍事方面保持低調,或者說,在「韜光養晦」的保護傘下「臥薪嘗膽」圖謀崛起。從2009年下半年開始,特別是進入2010年以來,中共似乎正式告別了鄧小平設計的「韜光養晦」,儼然以勝利者的姿態高調出現在國際舞台上。比如,中國在對臺軍售問題上,以前所未有的調子警告美國,稱其行為將為地區政治談判帶來負面後果;在劉曉波獲諾貝爾獎問題上,中國威脅所有參與頒獎的國家,稱會影響兩國關係。
中共的高調子和高姿態有幾個目的,正如裴敏新分析的那樣,一是中共渴望向本國人民展示國際威望和國際實力,以證明其執政合法性,二是中國需要保護其海外利益。在我看來,還有第三點,堅信歷史是由勝利者撰寫的中國官方學者們認為,中國正在書寫勝利者的歷史,而勝利者就要有勝利者的姿態。就美中關係而言,他們認為,既然中國強大了,可以反制美國的手段增多了,就應該對美國的態度強硬些,美國會很顧忌。
然而,中國的強硬促使歐巴馬政府改變了對中國長達一年的證明並不成功的懷柔政策。相對於2009年歐巴馬對中國的溫和柔軟的姿態而言,美國的對華政策在2010年出現了較大的變動。目的之一就是為了確保美國的對華優勢,阻止美中之間發生大的危險的衝突。
這反映在美國一系列的外交與軍事行動上。7月底,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宣稱,南海主權是「美國國家利益」的一部分。8月初,美國航母「喬治•華盛頓」號抵達南海,高調訪問越南。9月份,日中兩國因釣魚島撞船事件發生衝突,美國副總統拜登指出,美日聯手是美國貫徹其亞太地區政策的「關鍵」。11月份,歐巴馬訪問印度、印尼、日本和韓國,明確了重返亞洲的新戰略。12月份,美國與韓國舉行軍事演習。
美中兩國因而進入戰略博弈新階段。在這場博弈中,美國和中國之間的競爭,並非是單純的老大和老二之間的競爭,而是民主老大和專制老二之間的競爭。如果專制老二取代民主老大,那將是全世界的不幸,也是歷史的倒退。
現在就說中國不可阻擋地崛起,美國不可避免地衰落,恐怕還為時過早。正如華爾街日報12月21日發表的專欄撰稿人佈雷特.斯蒂芬斯的文章指出,歷史上儘是一些政權的殘骸記錄,那些自以為是勝利者的政權試圖通過壓制異議來創造新的「共識」,結果都被歷史淘汰了;中國現在做的這種事情,就是在政治錯誤上再加上歷史無知。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關鍵字搜索:
-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