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年終,本應說點開心的事,但在過去的這一年,儘管尊重民眾權利的趨勢日益強烈,但現實發生的事情和一些經濟學家的言論,不僅讓人寒心,也讓人對一些經濟學家感到失望。
在此僅舉幾例筆者所聞之事實,亮一亮部分經濟學家的所思所想。
第一例是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某教授在一個主題為「中國經濟的未來」的研討會上,認為決策者假如天天往底下跑,看著農民和礦工的眼淚、基於憐憫而不是基於理性來決策,那就可能犯錯誤。
第二例是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某專家在拋出「物價漲幾個點無需著急,中國要想成為強國必須要有三高:即物價高、人價高、錢價高」觀點之後,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又說:中國物價不漲不行,咱們就算漲40年也趕不上美國的物價。
第三例是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一位剛退休的教授,在一個沙龍上對筆者說,中國農民其實不貧窮,他們有自己的土地,住著大房子,折算成價格,比很多北大教授還富有。
這些觀點表面看似有點道理,但似是而非,有些純粹是瞎掰。作為知識精英,他們表露出的對底層弱勢群體的漠視和「冷血」,令人非常擔心。
作為公共政策制定者,不把眼光放到底層,不關注農民和礦工等底層群體,難道還要整天關懷上層富裕階層嗎?物價上漲了,老百姓都買不起東西了,中國就超英趕美、成為強國了?既然有土地和大房子住的農民比北大教授富裕,那這麼多人拚命考碩士博士,想擠入北大教授行列,為的是什麼?
這些本是常識性道理,可在這些經濟學教授的頭腦裡,卻被解讀成市場原理和經濟學效率所決定,貌似高深,但缺乏人文關懷。在他們眼裡,競爭和叢林法則是至高無上的經濟規則,而活生生的個體「人」,卻成了空泛的概念,為了發展,是可以犧牲底層群體利益的。這和正在熱映電影《讓子彈飛》裡面那個不顧百姓死活、只顧自己牟利的湯師爺,有什麼區別?
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不惜一切代價謀發展,這樣的時代,有其歷史背景,我們不去苛求。我們也沒必要脫離實際地去迎合各種需求,但我們不應漠視來自底層民眾最基本的權利保障。30年的高速增長之後,應該考慮人人共享增長成果的問題了,因為這是我們增長的終極目標。
「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民為邦本,只有以人為本、切實增加人民福祉,才是悅仁服德、可持續、受歡迎的增長。
當我們宣稱要推進發展時,就意味著這是一個以13億人口為主體的發展。中國這樣的大國,要讓兩三億人富起來並不難,難的是13億人的共同富裕。
「窮人就應該買不起房」,「城市不是誰想進來就能進來的」,如果這只是一些無良商人的說辭,那麼,代表社會良心的知識精英,就應該跟他們有所區別,而不是沆瀣一氣。
經濟學既是一門研究稀缺資源如何有效利用的學科,同時也是「經世濟民」的科學。世者,人類社會也;民者,社會主體也。在希臘文中,經濟學是由家庭、家族、財產權以及法律組成,它指的是家族管理或政府管理。
由是觀之,效率優先和「效用最大化」儘管是經濟學的重要內容之一,但這並不是經濟學的全部內容。從整個政府管理的角度看,經濟學家不能只考慮效率,只為強者說話,而應有道德和人文關懷,關注社會底層群體。西奧多•舒爾茨的「窮人經濟學」,阿馬蒂亞•森對發展中國家的貧困、不平等與飢荒問題的研究,都獲得了巨大的成就,並因此成為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獲得者。他們的人文關懷精神,值得中國經濟學家好好學習。
中國經濟正進一步融入全球經濟,一些現象也在發生變化,兩難和傳統經濟學理論不能解釋的問題日益增多,這需要一批深入調查、精於研究和負責任的經濟學家,提供智慧和洞見。但現實情況是,一些經濟學家不實事求是、不做深入研究,只是罔顧事實作驚人之語。這樣的所謂經濟學家應該反思了。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經濟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