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氏孤兒》──姦情乎?悲情乎?(圖)
都說中國教育體制培養出來的人缺乏創新精神,看來陳凱歌大導演也未能免俗,他這兩年的片子全是靠祖宗飯撐著,去年「消費」了梅蘭芳,今年又把中國四大悲劇之一《趙氏孤兒》搬上銀幕,雖然陳導努力以現代人眼光對《趙孤》的故事進行了「創新性」闡釋,但我看到的仍是一部平庸之作。很遺憾的是,歷史記載原本為陳凱歌提供了將《趙氏孤兒》演繹成中國版 「哈姆雷特」的可能。
中國史籍對「趙孤」故事的記載有兩處,一處見於《史記》,它為《趙氏孤兒》定下了悲情的調子,其大體內容是:晉國大夫屠岸賈誅殺功臣趙朔全家,趙朔的遺腹子趙武被母親莊姬夫人偷偷生下,又被趙朔的門客程嬰用「狸貓換太子」的手法偷偷養在民間,從而為趙家留下了一脈香菸,趙武成人後誅殺屠岸賈,替趙家報了滅門之仇。程嬰和趙朔另一門客公孫杵臼在藏匿趙武過程中表現出的舍生取義精神,成為「趙孤」故事的悲情看點。
「趙孤」史實的另一處記載見於《左傳》,這一記載最抓人的看點不是悲情,卻是姦情。據記載,趙朔死後,其夫人莊姬不甘寂寞,與趙朔的叔父趙嬰齊通姦,趙家覺得有辱門風,遂將趙嬰齊放逐,莊姬大怒,向晉王誣告趙家謀反,晉王下令屠殺趙氏滿門,莊姬由於是晉王的姐姐,其子趙武得以保命,趙武成人後被晉王賜還了趙家的全部資產,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陳凱歌如能將這兩條大相逕庭的記載糅合在一處,寫趙武成人後經過內心的糾結與掙扎,終於下決心殺死自己的母親莊姬和舅父晉王,替列祖列宗報了仇,這就是一個現成的中國版 「哈姆雷特」。
不過話又說回來,這樣一齣戲裡雖然姦情、陰謀、復仇和撕裂的親情等經典戲劇元素一應俱全,它卻很難在中國觀眾內心引起共鳴,原因很簡單,幾千年來支撐著中國人心靈的「天理人倫」在這樣一齣戲裡將完全找不著北了。試想,莊姬為復愛情的仇而殺了夫家滿門,趙武為復家族的仇而殺死母親和舅舅,他們究竟誰該被同情,誰又該被譴責?於是,為了讓中國觀眾看得心安理得,陳凱歌只得對《史記》一脈的「趙孤」故事進行「集成再創新」,但新瓶裝舊酒的結果只能是平庸之作。
近些天來,有關上海中學生參加國際標準化考試取得優異成績的消息引發了各界的熱議,有人認為,由於這一測試不侷限於在校學習的單一知識,而是強調知識在不同情境中的應用和形成面對實際生活挑戰的能力,所以此次考試結果證明,中國教育同樣可以讓學生學會分析與創造。但中國學生創新能力不足卻也是個不爭的事實,如果這怪不到中國教育頭上,又該怪誰呢?我想,這應該怪我們每個中國人內心深處那把扼殺創造的斧子。張愛玲說,再不盡合理的事,中國人只要自己心問口、口問心,幾下子一調理,也就讓它合乎理想化了。而在這一「理想化」過程中,任何離經叛道的創新思維都會被我們的思想斧頭無情削砍。
在一個不能欣賞創新思維的文化氛圍中,陳凱歌可以把《趙氏孤兒》拍成悲情戲,也可以把它拍成姦情戲,但卻不能把它拍成悲情化的姦情戲或姦情化的悲情戲。
- 關鍵字搜索:
-
《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