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後山發現神秘山洞 大理段氏住地?(組圖)


神秘大坑的周圍已佈滿了荊棘

近日,位於五華區沙朗白族鄉的磨刀箐村後山上,發現一個神秘山洞。洞深10餘米,裡面有150多平方米大小,洞中間有一堵1米左右高、用石頭堆砌成的隔牆,將洞內隔為兩部分。洞口至洞底有用石頭堆砌起來的便道。據猜測,這個山洞是一千多年前南詔大理國段氏白族逃亡至此居住生活過的地方。當時人們將牲口順著洞口的便道趕到洞內,關在隔牆裡面的洞裡。隔牆外面住人,而離山洞不遠處還有很多田埂的痕跡。神秘山洞是否真的就是南詔段氏白族居住過的地方?還有待考證。

山間不時出現荒地

根據曹先生提供的信息,記者驅車前往磨刀箐村後山。村民們對曹先生稱的神秘山洞略知一二,但後山上有野人洞、狐狸洞、香爐洞等好幾個山洞,大家說不清居住過白族人的是哪個洞。「聽老人們講過,在解放前,老輩子人集體種地的時候倒是會去山洞裡躲雨,也會將牛羊趕到洞裡一同避雨。」村口的一名婦女說。

記者順著山路前往山洞所在的地方。車行至海拔兩千多米的山頂,山上有一些低矮的雲南松和少許灌木。站在山頂,可以俯瞰整個沙朗壩子。曹先生和60多歲的村民肖大爺趕到了山上,帶領記者前往山洞。往後山另一面,順著一片長滿野草的低窪山梁順勢而下,在樹林間不時出現一些長滿雜草、類似荒涼山地的地塊。


千年古洞,洞內有許多形狀怪異的石頭。

這些山地是否就是當年段氏白族耕種過的呢?肖大爺介紹,這些荒地早已經成了村民們放牛羊的好地方,60多年前有人耕種過。從地面上被村民們採藥挖開的土壤來看,土質還比較肥沃,土層較厚。「山頂上風大、氣候涼,加上從村裡上來比較遠,後來村民也就不種了。」肖大爺說,從村子裡走近路上來,要40多分鐘才能到。

從山的另一面順勢而下3公里左右,到達了山洞附近。肖大爺說,這附近稍微大一點的有3個山洞,野人洞就在荒地邊上,牲口能下去的山洞叫木瓜籐洞,因之前洞口長滿了木瓜籐而得名。曹先生稱,在山洞1公里外的一處山坳裡,還有一片梯田,田埂比較明顯,估計是當年白族耕種的田。村民們把這裡叫黑池塘,因其長得像一個大池塘而得名。至於裡面的田,他們也不清楚是從何時就有了。

神秘大坑面積150餘平方米

在黑池塘,記者看到一些用石頭壘起來的坎,類似田埂。但這些地上已經長滿了雜草和蕨類植物。

在肖大爺的帶領下,記者一行順著陡峭的山路走到了木瓜籐洞。這個洞其實就是一個大坑,垂直下去的。洞口右側是一段較為平緩的坡地,左側是一個大坑,裡面長滿了植物。山洞的周圍磐石林立,加上雜草叢生,很難下到洞底。在洞邊的岩石上,有一處缺口。「小的時候山洞就有了,我們還經常會進去躲雨,掏蜜蜂窩。」肖大爺說,缺口處就是下往洞底的入口,下面還有順著洞壁用石頭砌成的蜿蜒便道。


千年古洞,洞內有許多形狀怪異的石頭。

洞底空氣潮濕,洞壁四周佈滿了奇形怪狀的石鐘乳。木瓜籐洞內有150餘平方米大小,洞底離洞口距離15米左右。岩洞中有一道10餘米長、30厘米寬、1米左右高的用石頭堆砌而成的隔牆,側面有一處缺口類似門檻。靠近洞口處有被濃煙熏過的黑色痕跡。

「從瞭解到的情況來推測,這裡很可能就是段氏白族當時居住和關牲口的地方了。」曹先生說,這是根據附近的田地和當時大理國段氏白族逃亡的路線,以及現今沙朗白族居住地推測而得。

是否段氏白族居住過的地方還待考證

曹先生說,他目前正在從事昆明古代歷史的調查工作,想弄清昆明古城的來歷及周邊的遠古居民。他已經在此處考察3個多月了。曹先生介紹,現住在磨刀箐村的村民幾乎都是80多年前從滇東北遷移過來的,而此前這裡生活著許多從大理遷移過來的白族居民。他猜測,山洞可能是一千多年前北宋時移居到此的大理段氏白族居住過的地方。

「山洞很久以前就存在了,包括裡面的隔牆。後來也有牲口下去過,但至於它的歷史,我們也不太清楚。小時候聽老人們說過,山上確實有白族居民生活過,但後來隨著環境的改變,白族都下山生活了。」村中一位姓郭的老人說,沙朗的白族居民是從大理搬過來的,當年蒙古大軍平雲南時,南詔大理段氏白族開始往昆明遷移,部分段氏家族搬至沙朗的高山上躲避,在山上定居下來。

據瞭解,在相關的史料上沒有找到關於南詔大理國白族遷往沙朗的記載。沙朗的白族與大理白族只是在民族上有關聯,但沙朗的白族是否就是南詔時遷移過來的,還有待考證。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