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名人對金錢的看法

縱觀古今中外,金錢二字在人間演出了無數的悲喜劇。扮演喜劇者身心愉快,家族興旺,流芳千秋;充當悲劇者捶足頓胸,殃及家庭,悔恨千古。所以,中國的傳統教育,把金錢看作是對人精神的一種污染,教人對它嚴加戒備。對它的稱呼也不太尊,叫「綠鏽」、「銅臭」、「孔方兄」、「阿堵物」。世俗對金錢卻是另一種說法,「有錢能使鬼推磨」和「錢到公事辦,火到豬頭爛」以及「有了錢,萬事圓」,「一文錢能逼死英雄漢」的金錢萬能論。孰對孰錯,可以說是各有千秋。 

西晉時的魯褒寫過一篇《錢神論》:「夫錢,窮者使通達,寒者使溫暖,貧者使勇悍」,「錢能轉禍為福,因敗而成,危者得安,死者得生,性命長短,福祿貴賤,皆在乎錢」。這段文字戲謔、幽默詼諧,嬉笑隱藏怒罵,淋漓著眼醒世,雖是近兩千年前的人寫的東西,今天讀者看來還是有通感。

天寶年間的進士張渭對錢有一首詩評論說,「世人結交須黃金,黃金不多交不深。縱令然諾暫相許,終是悠悠行路人。」張渭用尖銳、深刻的語言,揭示了世俗社會的友誼是建立在錢上面的,要相交情深,多多用黃金。外國的一些名人也發出同類的感嘆。莎士比亞對錢曾說了洋洋灑灑的話語。「錢是一根偉大的魔棍,隨隨便便就能改變一個人的模樣,」他在《雅典的泰門》一劇中說得非常透徹:「金子這東西,只這一點點,就可以使黑的變成白的,醜的變成美的,錯的變成對的,卑賤變成高貴,老人變成少年,懦夫變成勇士。它可以使受詛咒的人得福,使害著灰白色癲病的人為眾人所敬愛,它可以使竊賊得到高爵顯位,和元老們分庭抗禮,它可以使雞皮黃臉的寡婦重做新娘。」這段文字對錢的論述入木三分,錢能扭曲人性。在金錢的問題上來看中西方文化是相通的。難怪埋頭寫史書的司馬遷也發出:「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夫千乘之王,萬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猶患貧,而況匹夫編戶之民乎!」

由於金錢的誘惑力,導致了多少人間悲劇。於是全世界的哲人都在思考一個問題,人離開金錢不行,但人活著不是為了金錢。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人來到這個世界是攥緊雙手,而離去的時候是撒手人寰。《紅樓夢》中的跛足道人唱道:「人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錢忘不了。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書中的賈寶玉,生長在一個門第顯赫、極為富有的封建官僚家庭,生活在一個錢堆裡,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綾羅綢緞,照有些人看來他是幸福的,但他的精神受到了禁錮,沒有自由,他看破了紅塵,最後棄家出走了事。

人們在貧窮的時候,渴望物質和金錢,但一旦擁有了以後突然發現錢並不是萬能的。法國的盧梭說:「金錢不能買到靈魂所需要的東西。」金錢能買到婚姻,但是買不到愛情;金錢能買到高級席夢思,但是買不到睡眠;金錢能買到書籍,但是買不到知識;金錢能買到貴重藥品,但是買不到健康;金錢能買到文憑,但是買不到真才實學;金錢能買到仙丹,但是買不到生命。

至聖先師孔子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儒家倡導的是一個德字,「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中國的道家講究歸返自然,不慕名利,「清風明月不用錢」,這一幾分飄然出塵思維,唯恐受了金錢的污染變俗。也形成了我們民族的一種高不可攀的超逸的氣質。

對錢的褒貶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道。 但是不管怎麼說,金錢是人類生存的一種工具,國家富強的基礎之一,公正地說,錢的確是個好東西,關鍵是人對它的態度。我國有句俗話,君子愛才,取之有道,無道的財千萬別去拿。

原阜陽市市長肖作新貪慾無度,在省高院的法庭上,法官用肖家的合法收入減去其合理的生活用費等開支,肖作新家尚有12232638.26元、美元14243元、港幣83880元等不能說出其來源。這些錢原來是財富,在法庭上卻變成了罪證。有句俗話,「不見棺材不落淚」,肖作新終於對錢有了認識說:「人日求三餐,夜求一宿,我要那麼多的錢幹什麼?」這個認識真像紫娟姑娘說賈寶玉一樣「寶二爺,你來遲了!」市長被免職,市民也當不成,鋃鐺入獄,苦熬重刑,一切拚搏、奮鬥、榮譽、財富付之東流,恰似惡夢一場,錢啊錢,你害糊塗蛋們沒商量。難怪玩世不恭的濟公唱道:「金也空,銀也空,死後何曾到手中。」

近日電視劇《天下糧倉》中有幾個貪官,貪官們都借為子女來貪錢的。《金瓶梅》中「戒貧詞」寫得好,「錢帛進珠籠內收,若非出道少貪求。親朋道義因財失,父子情懷為利休。急縮手,且抽頭,免使身心晝心愁;兒孫自有兒孫福,莫與兒孫作遠憂。」在中國歷史上,仁人志士往往有清醒的認識。林則徐自撰一幅對聯,聯曰:子孫若如我,留錢作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作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林公一身正氣,驗證了「大叫三聲不要錢,鬼也怕」的俚話俗語。

為官者要清醒地認識到,「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則民不敢慢,廉則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廉,政之本也。要想為好官,就必須認識錢的兩面性,它是把雙刃劍。」正道上得來的錢,多多益善;邪道上飛來的錢,分文莫取。不管從事什麼行業的人,都應該清醒以待,時刻警惕。

英國的思想家培根說得好,錢應當用正當的手段去謀求,應當謹慎地使用,應當慷慨地用以濟世,而到臨死應當無留戀地與之分手。這就是我們對待金錢的正確態度!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