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的大氣度(圖)
李世民打江山的時候,有一次他手下那些從劉武周那裡投降過來的將領,大多數叛逃回去了,他的親信為了「防患未然」,先是把劉武周的舊部,但還留在李世民處的尉遲敬德抓了起來,囚禁在軍中。爾後,對李世民說,尉遲敬德是一名猛將,儘管他沒有叛逃,但我們既然囚禁了他,他的心中必會因此生怨恨,留下他恐怕是後患,不如趁此把他殺了。
李世民說,敬德如果想叛變而逃,怎會在劉武周作相之後呢?李世民立即命令釋放,並把尉遲敬德引進自己的室內,取出許多金銀後撫慰道:請你用大丈夫胸襟來看這種事,不要為小人的嫌疑而介意,我永遠都不會相信別人誣陷你的話,請你體諒。如果你一定要走的話, 這些金銀可資助你上路,表示我們共事一場的情義。
事隔不久,一次李世民與王世充對陣,為了偵察敵情,李世民便帶五百個親兵到敵營前察看,被王世充偵知。王世充率一萬多人衝出營地突然把李世民團團圍住。而王世充部的大將單雄信更是躍馬引槊直挑李世民。眼看李世民危在旦夕,只見尉遲敬德躍馬大呼「勿傷我主」橫鞭直打,單雄信落馬而逃,而趕來救援李世民的大軍也隨即趕到,王世充大敗而歸。
事後,李世民執著尉遲敬德的手說,你怎麼相報得這麼快呢?
由此可見,李世民之所以是創下大唐盛世的李世民,而不是「一時英雄、萬世狗熊」的李世民,正在於他的非常思維所造就的非常胸襟與非常大度。
不是嗎?當別人想當然的認為從劉武周部投降過來的將領大都叛逃了,尉遲敬德必然也會叛逃時,李世民對尉遲敬德不是依據常人常理來做出決定,而是依照自己的 「非常之理」來「非常認定」尉遲敬德是一個與眾不同的人,進而使他躲開了一次誤捕好人的陷阱,用自己的真誠和信任換取了對方的真誠和信任。而當部下又以 「任何一個人無故被怨屈必然心懷抱怨」的常理來勸李世民「小心後患」的時候,李世民又出人意料的以「反其道而行之」的非常思維,大膽推翻了這個常理,用將 尉遲敬德引進內室贈金銀助其上路的「非常之情,非常之方法」贏得尉遲敬德的非常忠誠和非常真心。
其實,在古代,凡能成就一番大業者,大都是具有李世民以非常之智做非常之事贏得他人非常之情的做有本領。
比如說,三國時的劉備摔阿鬥,當趙子龍單槍匹馬幾進幾出終於從千軍萬馬中救出劉備的獨生子劉禪(阿斗),並把劉禪(阿斗)交給劉備手中的時候,劉備一下子就 把阿斗摔在地上,並說道,為了一個不成器的兒子,差一點損失我的一員大將。試想,在劉備的心中,趙子龍的位置真的比兒子劉禪還重要嗎?
錯哉!
劉備這一摔與李世民的一送,實在是有著異曲同工的之妙。而他們之所以能在相隔數百年的不同地方、不同場合,做出了如此相同共同的「非常之事」也正因為他們兩人都是非常之人。而從他們的身上,我們也不難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一輩子囚於常理之人,永遠都只能做常事、做常人。相反,凡想成就,能夠成就非常之事業之人,必是能以「反其道而行之」的非常之理做出非常之事的非常之人。
不能創非常之理,何以做非常之事?不能做非常之事,何以成為非常之人?
- 關鍵字搜索:
-
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