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院專家:引渤入疆不可行
為緩解新疆長期缺水現象,中國日前有人提議引進渤海海水灌溉新疆,中國工程院10多位院士、專家今天紛紛表示反對。
新華網報導,中國工程院今天召集曾參與「新疆可持續發展中有關水資源的戰略研究」項目組的成員共同舉行記者會,除公布研究成果外,多位院士及專家也質疑引渤海水入新疆的構想「不可行」、「不可想像」,甚至說它是「建立在幻想基礎上」。
據報導,「引渤入疆」工程的基本構想是從渤海西北海岸提送海水達到海拔1200公尺高度,到內蒙古自治區東南部,再順北緯42度線東西方向的窪槽地表,流經燕山、陰山以北,出狼山向西進入居延海,繞過馬鬃山餘脈進入新疆。
這項計畫是設想透過大量海水填充沙漠中的干鹽湖、咸水湖和封閉的盆地,形成人造的海水河、湖,從而壓制沙漠生成。
同時,倡議者主張,大量海水倚靠西北豐富的太陽能自然蒸發,作為濕潤北方氣候的水氣供應來源,藉此增加降雨,從而達到治理沙漠、沙塵暴,徹底改變華北、西北地區生態環境的目的。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石玉林表示,這個計畫設想調運大量海水到新疆,假設可調運1000億噸海水,海水的含鹽率為3%,就將產生30億噸鹽,而如何處置這些鹽會是一個巨大的問題,因為新疆很多土地目前鹽鹼化災害已經十分嚴重。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氣候中心前主任李澤椿認為,通過「引渤入疆」來影響氣候的設想在氣象學上是根本說不通的。
他說,「氣象學上,形成降水 (雨)要滿足三個條件,而有水汽只是其中之一,況且倚靠調運海水形成的蒸發量可以說微乎其微,不足以對當地的水汽形成有力補充,再加上大氣具有流動性,產生的水汽會移動到其他地方,所以不可能帶來很多的局部降雨。」
中國國務院南水北調辦公室前副主任、研究員寧遠則從工程的角度認為,中國南水北調工程從丹江口至北京一線有1000多公里長,所經過的大致是平原,而引渤海水進入新疆則要跨越5000公里,無論是管線鋪設、工程造價,還是來水的配送問題都是「沒法想像的複雜」,這只能是一個「科幻題材」。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前副院長瀋國舫則表示,如果大量抽取渤海的海水,渤海水量將從黃海補充,而黃海海水的鹽分比渤海高,這樣一來勢必會給渤海的整個生態帶來災難性的影響,最終導致渤海和新疆的生態雙雙惡化。
出席的院士、專家表示,歡迎公眾關注項目的研究成果並加以評論,從而能夠更深入思考新疆水資源問題。
- 關鍵字搜索:
-
中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