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生態足跡顯示中國未來發展之瓶頸

 2010-11-17 12:43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對於很多人來說,生態足跡還是一個新鮮的名詞。「世界自然基金會」與「中國環境和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在15號聯合發布了《2010年中國生態足跡報告》。報告中顯示的中國人人均生態足跡說明瞭什麼?中國經濟發展對環境帶來的是什麼,請看詳細報導。

國際環保組織「世界自然基金會」與「中國環境和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一起在北京發布了《2010年中國生態足跡報告》。報告顯示,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國的生態足跡增長超過了環境的承受能力,已經對未來是否能夠「可持續發展」提出挑戰。

「生態足跡」是指要維持一個人、一個地區、或者一個國家或者全世界為了生存所需要的可再生資源,或者是能容納人類排放的廢物、具有生物生產力的土地面積。

報告說,2008年的人均生態足跡北京最高,雲南最低。也就是北京人生活中消耗起各種資源最奢侈,而雲南人活得最簡單。從發展趨勢看,從1985年到 2008年,上海、北京、天津、和重慶這樣的超大城市,以及廣東這樣的經濟發達地區,人均生態足跡增幅最大,也就是說,城市居民對自然和資源的需求量增長得最快。

在這份報告中尤其指出,因為中國作為人均生態資源少、但正處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所以,整體上生態足跡增加的速度遠遠超過了環境承受能力的增長速度。報告還顯示,如果全世界按照中國2007年的資源消費水準計算的話,那人類將需要1.2個地球,而如果按照同樣是發展中的亞洲國家印度的水準來算,則僅需要半個地球就能幸福生活了。

中國攝影記者霍岱珊創建了民間環保組織「淮河衛士」。今年他獲得了被譽為亞洲諾貝爾獎的菲律賓「麥格塞塞獎」。來自淮河岸邊的霍岱珊用相機和紙、筆記錄了淮河受工業和有毒廢棄物的污染、兩岸村民大批患癌症的情況。他舉例說,

霍岱珊:「山都麗是一家外資企業,它主要生產農藥,它的排放是有毒害的,對周邊的村莊也造成了很嚴重的危害。他們的地下水不能吃,有的工人回家頭疼、嘔吐,送到醫院去搶救。」

作為世界的加工廠,中國的碳排放量居高不下。《2010年中國生態足跡報告》指出,中國對建築、運輸、產品和公共服務的需求是碳排放迅速增加的關鍵因素,而碳排放、城鎮化和個人富裕程度都是影響中國生態足跡的主要原因。旅德著名學者、工程專家王維洛博士認為,中國的經濟發展是以環境的破壞為代價的。

王維洛:「其實中國成為世界工廠的最大的優勢,就是破壞環境的優勢。就是說,你怎麼排放,甚至沒人管。而且中國有排放標準,這個排放標準第一相對來說比較低,第二它就基本上是不執行 。

世界自然基金會全球總幹事詹姆士.利普提醒中國社會說:「中國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就必須保護生態系統,因為它是經濟、社會體系的基礎,也會對全球生態系統產生影響。」

来源:新唐人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