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西調」工程引爭議 專家強調獨立的可行性研究
中國為緩解北方地區用水緊張問題,正在實施耗資巨大的「南水北調」工程。如今,又有人建議實施「海水西調」工程,要將渤海之水引入內蒙新疆的沙漠戈壁,以解決中國西北地區的乾旱問題,引發爭議。專家強調,「海水西調」工程在上馬之前一定要進行獨立的可行性研究。
中國官方的新華社報導說,11月5號,在新疆首府烏魯木齊召開了「陸海統籌海水西調高峰論壇」。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為推動建議中的「海水西調」工程出謀劃策。但在許多人看來,把渤海的海水引入內陸內蒙新疆沙漠地區的想法荒誕不經。那麼,「海水西調」到底是痴人說夢還是錦囊妙計?為本次峰會做總結演講的中國高科技產業化研究會海洋分會秘書長張寶印表示,「海水西調」絕不是無稽之談。在「海水西調」的設想中,受到質疑最多的是引入海水是否會影響內陸的土壤結構,造成不可逆轉的生態影響。張寶印表示,「海水西調」絕不會造成任何不良後果。渤海灣的海水與太平洋相連,一般自淨週期為5 年,將渤海灣的海水引入內陸,能夠將海水淨化週期人為縮短,促進渤海灣地區環境變化,甚至能夠促進海水養殖業的發展。
美國華盛頓的環保組織中國綠色基金會負責人何平說,中國當局在「海水西調」工程上馬之前一定要進行多方面的獨立科學論證:
「因為這海水那麼遠弄過去的話,能不能真正對當地的農業、生態有些變化,因為海水它是咸的,會不會引起土壤退化。也許不可以直接運用,可能需要一些處理。另外通過蒸發來增加潮氣,這個也要一個比較好的科學支持。這種效果會多大,可以做一些模型出來,通過潮氣增加增多這個地區的降雨量。這些都是蠻細緻的論證工作。」
北京理工大學胡星斗教授認為,「海水西調」解決這個西北的乾旱是一個大膽的設想:
「海水西調,該不該西調?我不是科學家,我也很難做出結論。從目前來看,也許西調是可行的。它通過玻璃管,然後,海水經過初步淡化,然後輸送到新疆或者是內蒙形成一個大鹽湖。通過一個大的咸水湖來蒸發水蒸氣,然後增加當地的下雨量。下下來的雨結果就成了淡水。通過這樣的辦法也許具有科學的道理。但是,它會造成那些負面的影響?特別是生態方面的不可逆的影響?我認為是需要獨立的科學家來進行論證。」
目前,中國的專家已初步確定,中國的海水西調工程得基本構想是:從渤海西北海岸提送海水達到海拔1200米的高度,運送到內蒙古自治區東南部,流經燕山、陰山以北,出狼山向西進入居延海,繞過馬鬃山餘脈進入新疆。在新疆分為北、中、南三支,北支進入艾比湖,中支進入吐魯番、哈密盆地,南支進入羅布泊盆地。西調海水在沙漠地區形成「人造海」和大片濕地;靠自然蒸發,增加空氣中的濕度,增加當地的降雨量,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實現水的大循環。就此,胡星斗教授認為,中國的海水西調工程應該考慮土地鹽鹼化,調水過程中的蒸發和工程資金等重大問題:
「我們大量的工程上馬很多都是沒有經過縝密的可行性研究的。包括我們在汶川地震的那個地方,也就是龍門山地震帶上,我們建了幾十座水庫,包括紫金庫水庫都是建在地震帶上。包括我們的三門峽水庫在50年代上馬的時候,也是沒經過像樣的可行性研究。反對上馬三門峽工程的著名水利專家黃萬里還被批倒批臭。」
有中國媒體就此也刊登了一些中國網民的意見:有人質疑,如果海水淡化真的經濟效益高,為什麼北京天津地區不就近淡化渤海海水,反而要調長江的水?如果玻璃鋼管因地震或產品質量問題而破裂,其後果會怎樣?此外,工程可能引發的強拆、貪污工程款等問題如何解決等。
- 關鍵字搜索:
-
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