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看孩子:M型化現象(圖)
最近,「M」這個英文字真是當紅炸子雞,不僅代表經濟、民眾生活型態走向,連教育和愛都開始走向M型化。
近來,我更發現二十一世紀的父母看待孩子,也呈現奇怪的M型化:有些父母不管歲月流轉、世事變遷,在他們的眼中孩子永遠是沒有自主能力的嬰兒;有些父母當孩子拋棄了奶瓶、尿布,會趴趴走時,便認定他們的能力跟大人一樣。
從錯誤觀察
一位年輕媽媽激動的說:「為什麼孩子不能聽話?事情老是做不好?」我有點被她嚇到,趕緊問是怎麼一回事。她指著身邊一會兒忙著塗鴉、一會兒扮家家酒的小女生說:「這孩子每次叫她收拾桌子,就只收拾桌面,桌下的垃圾都不會一起整理。」
我說:「她不是才五歲嗎?」不等這個媽媽反應,另一個媽媽馬上加入戰局:「我上小一的孩子才絕呢!一回家就興匆匆的把功課做完,但老是錯誤連篇,二十題計算題,只算對一題,怎麼辦?」
這讓我想到自己小一的第一次月考:不知考試為何物的我,每科都抱鴨蛋,把擔任教職的父母嚇壞了。我的糗事不斷,對我這些不完美,父母總會解讀成:「也許孩子對該完成的作業不很瞭解,或者有粗心大意的小毛病,藉由觀察錯誤,可以找出問題癥結,再著手幫忙。」我引申我父母的想法:「若孩子有一題做對了,能夠自動自發,都很值得鼓勵呀!」
兩位媽媽聽了,幾乎從椅子上彈起來,激動得瞪圓了眼睛。
肯定的力量
我的思緒亂竄,一溜煙就逃進了一個故事裡。
美術課結束,一個對繪畫懼怕萬分的孩子,交出白紙;老師看著白紙說:「哇!暴風雪裡有一隻北極熊!」孩子怒氣沖沖的在畫紙上用力點上一點,極欲證實自己對繪畫真的無能為力,順道給看走眼的老師難堪。
一星期後,老師把只有一個點的畫,用精美的金色畫框裱起來展示,一切顯得意義非凡。於是,那個看扁自己的孩子,開始用顏料來豐富自己的點點畫,嘗試創作。又過了幾星期,這些點點畫在學校畫展造成轟動,有一個自認直線都畫不好的孩子,看得出神的說:「哇∼真是一個偉大的畫家!希望我也會那樣畫圖。」
讚美與信心
教室裡,我講述著父母、師長、周遭人的言行,是如何輸入腦內,建成檔案、烙成記憶,悄悄引導人們運作人生的步伐和方向。同時,也和大家分享「一點畫」的故事。我的學生們順著主題,熱切談論各自的生命經驗。
在分享、討論時,話題慢慢進入討論「讚美」與「信心」的關係。學生問我:「老師,我也常讚美孩子,可是為什麼他一遇到挫折,就馬上放棄,不肯再嘗試呢?」
當然,這又是另一個奇怪的「M」。
老一輩的父母生怕灌太多迷湯會把孩子寵得自大又驕傲,因此,通常把對孩子的讚美用來向親友吹噓。現代的父母卻害怕孩子少了闖蕩江湖的自信,於是從嬰兒期就猛灌迷湯:「你好聰明!」「你好棒!」「你好厲害!」「你是天才!」如此意外地使孩子的腦子裡,充滿棉花般蓬鬆的信心。
依據史丹福大學專研「意志力」的威克教授超過三十年的研究指出:讚美若過度強調一個人的天賦與才能,往往會造成孩子怕錯誤、怕失敗壞了自己的「金字招牌」,也擔心一試再試會讓自己看起來像無能的笨蛋。誤以為聰明人的成功得來容易,有才華的人做事都是一蹴即成。
威克說:「父母、師長送給孩子最好的讚美,是具體肯定他對一件事所付出的努力、運用的策略,或不輕易放棄的毅力。」
研究還發現,老是被稱讚聰明、有天賦的孩子,在遭遇困難與挫折時,往往會選擇放棄。可是,被讚賞付出努力和願意動腦動手解決問題的孩子,通常具有用不同策略來面對困難、挑戰自我的能力。
參與威克實驗的國一生說:「每當我遇到挑戰、碰到難題時,就會想:太棒了!這是我建構腦神經網路的大好機會。每次做新的嘗試時,就會想像:我的腦神經元正努力伸展觸鬚,不可輕易放棄!」
在養兒育女時,父母不但要有眼光和口才,適時給予鼓舞,而且還要具備「該說什麼」、「該怎麼說」的智慧,才能讓讚美成為正面鼓舞孩子的動力火車,帶領他們翻山越嶺,開闢一方新天地。
- 關鍵字搜索:
-
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