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身是韻的古琴

琴,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古琴處處體現著中華傳統文化的氣息,因而被收藏者視為珍寶。

通身是韻

娟娟片月低照在帕米爾高原的群峰之上,一位風度儒雅的長者,雙手撫琴端坐在石頭城堡之巔。伴隨著他手指在弦上靈巧地舞動,一曲《流水》緩緩流淌出來,流入那石頭城堡腳下開闊的阿拉爾草灘,消融於蜿蜒而過的塔什庫爾干河……

琴,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20世紀初才稱之為「古琴」。古琴亦稱頌琴、雅琴、瑤琴、玉琴、七弦琴或別稱絲桐、綠綺等。

古琴是最富有中華民族色彩的彈撥樂器,西周時期已廣為流傳,並與瑟、鼓、簫等樂器同時演奏,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詩經》中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琴瑟擊鼓,以御田祖」等記載。

在孔子時代,琴就已成為文人的必修樂器。數千年來,琴與文人的生活密切相關,孔子、蔡邕、嵇康、蘇軾等都以善彈琴著稱。

琴奏出的音樂神聖高雅,坦蕩飄逸,古人用它來抒發情感,寄託理想。琴已遠遠超越了音樂的領域,成為中國文化和理想人格的象徵。

古琴的彈奏法、記譜法、琴史、琴律、美學等方面早已形成獨立完整的體系,被稱之為「琴學」。其內容博大精深,是中華傳統音樂的代表,也是反映中國哲學、歷史、文學的鏡子。

宋人陳暘在《樂書》中說「琴者,樂之統也」,一語便道出了琴在中國古代樂器中的地位。

古琴音樂具有深沉含蓄、瀟灑飄逸的風格特點和感人至深的藝術魅力,最擅長以「虛」、「遠」來營造一種空靈的美感。追求內在的神韻和意境,表面上看似極簡約、散漫。

古琴,傳說最早是依照鳳凰的身形製成。與其說古琴身形與鳳凰相同,倒不如說與人身相應。琴有頭、有頸、有肩、有腰、有尾、有足。渾身上下無不充滿著文化內涵,僅從琴形而言,便可說通身是韻。

古琴面圓似天,底方像地,龍池八寸通八風,鳳池四寸合四氣。琴長三尺六寸五分(約120-125厘米)象徵一年365天。五弦象徵五行,大弦為君,小弦為臣,文武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十二微分別象徵十二月。古琴有泛音、散音和按音三種音色,分別象徵天、地、人之和合。

古琴與一般民族樂器不同,幾乎每一張琴都有著詩一般雅緻的名字,如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的「玉玲瓏」、「飛泉」、「九霄環珮」、「大聖遺音」等幾張唐代古琴,無論是其年代、形制、音色均是珍品。

古琴藝術,是弦上的靈魂,是純正的華夏音樂文化瑰寶。2003年11月7日,中國古琴藝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人類口述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稱號。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