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貨幣持續貶值恐難倖免
最近人民幣匯率無疑已成焦點話題之一。目前國內專家同聲「人民幣被高估」,而美國人則說「人民幣低估40%」。匯率問題不是什麼新問題,前有「廣場協定」之鑒,後有亞洲金融危機中的東南亞諸國教訓。以上兩點基本結論,其實早在12年前便已十分清晰了——所有貨幣長期看對內均是持續貶值。
原因有二。其一,1971年前,美元價值由黃金決定,1美元等於1/35盎司黃金有法律效力,因此美國國庫有多少黃金就(至多)發行多少美元,幣值與黃金的關係清清楚楚;其它貨幣本質上和美元掛鉤,無論是固定還是浮動匯率均是如此——非美元的兩種貨幣實質是通過各自的美元匯率來換算的。佈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後,美元幣值再無法律約束力,美元發行量本質上美聯儲說了算;其二,一旦經濟陷入困境,政府往往通過開動印鈔機來緩解矛盾,表面是刺激經濟,實質是通過「鑄幣稅」讓全體人民為經濟困境埋單。
以中國而言,目前中國的貨幣總量(M2)是68.75萬億人民幣,2000年1月是11.89萬億;10年增長5.78倍,年均增長47.8%。尤其是2009年M2達28%,今年8月是19.2%;如按照M2-GDP=通脹的定義,那麼即便考慮新興市場的貨幣化因素,多出的貨幣是貶值的內因,不管CPI如何!因此,貨幣對內長期貶值是確信無疑的。
綜觀過去30年,主要貨幣實質是此起彼伏:表面看是兩國經濟發展狀況的比較,實質是美國經濟走向決定全球貨幣匯率。
歐元與美元。1999年1月,歐元問世時,1歐元等於1.18美元。其後六年,先是海水、後是火焰,最低貶值至0.8252(貶幅43%);其後連續四年緩慢升值65.6%;但2005年11月又跌回1.1682;此後,歐元則是大起大落,次貸危機前的2008年7月升值至1.6036的峰值,但次貸危機重創了歐元、而華爾街危機又提升歐元,「歐洲五國」則使歐元崩潰論大有市場,歐元在今年6月再次回到解放前(1.1876)。目前,歐元又持續升值至1.39。可見,歐元/美元匯率11年的走向,其中有經濟的跌宕起伏,但考慮到兩者經濟的同質性,可以肯定是美國在主導匯率走向。
美元與日元。看過《日元神話》的人對日元/美元匯率已有極為深刻的印象。以近10年看,日元基本上在80-120之間波動。但只要美國經濟一轉壞,不管日本經濟如何,日元立即升值。如今,儘管日本仍未走出「泡沫經濟」陰影,但日本出人意料地願意再次回到零利率時代,這並沒有解決日元升值問題。
人民幣。人民幣匯率問題十分複雜:由於人民幣匯率市場至今不是完全開放,因此單純以市場因素分析很難得到正確結論。所有人不應忘記中國從亞洲金融危機學到的寶貴經驗:匯率是不能隨便放開的,人民幣成為世界貨幣的代價可能很大。因此,沒把握,就等等。
對美國而言,匯率政策並不是取決於國際形勢,而是充分立足於其國內經濟:二戰時為了全人類的幸福而援助世界的日子已一去不復返了;1971年金本位制的取消,本質上是美元告別世界經濟救世主歷史的最好註解。
稍微進行比較分析,美元與歐元、日元的匯率變化又有明顯區別——客觀上這首先取決於政治實力,其次才是經濟因素:儘管總體上歐元升值時間長於貶值,但歐元/美元匯率的走勢表明歐洲與美國的關係是真正的盟國或夥伴關係:重大問題上有商有量,互相幫助,一致對外。日本跟隨美國,因此日元/美元匯率表現出十分鮮明的長期升值,只有克林頓時代美國經濟良好而日本深陷「失去的十年」時才有所貶值。目前的日本經濟儘管較十年前有所好轉,但遠未恢復至泡沫破滅之前,日元匯率卻處於歷史峰值。可見,日本在貨幣主權上缺乏必要的自主權。日元對美元匯率走向在傳統的經濟學中無法找到答案。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關鍵字搜索:
-
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