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的樂舞(圖)

三國時代,曹操統治的北方,雜技百戲仍盛行不衰,「魚龍曼衍,弄馬倒騎」,曹操「好音樂,倡優在側,常以日達夕」(《三國誌·魏志》)。他還要求去銅雀臺為他演出的歌舞伎人,在他死後向陵墓表演歌舞。這些歌舞者稱「銅雀伎」。銅雀臺的歌舞即是《清商樂》的開端,是來自民間經宮廷加工整理的樂舞。曹丕稱帝建立魏國(220年)後設立了「清商署」。此後魏晉、南朝的俗樂總稱之為《清商樂》。吳國的樂舞也相當繁盛,西晉武帝平吳之後,收納樂伎3000人,足見吳國歌舞伎人為數之多歌舞之盛。特別是吳國的末代皇帝孫皓所作的《白紵舞》一直盛行不衰,很多詩歌都曾讚美過這個舞蹈。舞伎著江南白紵製成的舞衣,質輕如雲,色潔如銀,廣袖長裙。晉《白紵舞歌》:「輕軀徐起何洋洋,高舉兩手白鵠翔。」《白紵舞》後收入清商樂一直留傳到隋唐。蜀國流行著前代的《巾舞》,只是巾和東漢的巾一樣,非常窄小,約有33厘米長,舞者手握中間飄然起舞。四川忠縣三國崖墓出土的舞人陶俑,著寬袖斜裙,頭戴冠簪花,或戴花冠,右手執短巾而舞。持棍對舞的小兒盤也堪稱三國舞蹈文物中的珍品。

本文留言

作者杜佳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