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材竄改名家名篇引爭議
近日,國內權威的文學期刊《收穫》雜誌副編葉開先生,在博客上連續發出《上海小學語文惡意篡改安徒生童話》、《被小學語文教材竄改的巴金名作》等文章。這組文章引起社會對中小學語文課本擅自修改名家名篇問題的廣泛關注。
從事一線教學工作的葉開先生10月12日、13日,在其個人博客上發表日誌,以其女兒的小學語文課本中《鳥的天堂》和《一顆小豌豆》為例,比對分析了原作和被改寫後的小學語文課文之間的差別。
在博客中,對名家名篇在小學教材中被頻頻改動的情況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如果編撰者以削足適靴的手法,把固化的表達方式、遣詞造句甚至是思想方法強加進名家名篇,傷害到原文準確優美的語言文字,那就不是教育的初衷了。
中國青年報記者發現,改動最大的要算我國著名作家學者許地山先生的散文名篇《落花生》,在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的語文教材中,這篇短短不到600字的 文章竟修改了30餘處,改後的文字似乎「簡明」了,但是原文中的那種遣詞造句的精妙和語勢之美蕩然無存。
關於適合小學生理解
鄭丹娜(垂楊柳中心小學語文老師)解釋:名家佳作在入選語文教材後在語言上有些改動主要是為了適應孩子的感覺和需要,一些名家作品頗具深度,但卻是四年級的孩子所不能理解、體會的。
葉開:學生因為年紀小,理解力欠缺,一時不能一下子全都理解是正常的,但熟記背誦就是很好的方法,因為經典的作品會伴隨著孩子的成長和領悟力的提高而帶給他們不同的感受。如果為了孩子的理解力,是不是可以把中國人背誦了1500年的李白的《靜夜思》改為小孩子戲說的「床前明月光,李白打開窗」 呢?王安石的名句可不可以改成「春風溜躂江南岸」呢?
關於《鳥的天堂》
王秀鮮(史家小學語文老師)解釋:《鳥的天堂》確實入選小學四年級上學期的課本,是要適應課時的安排。如果原文不刪節的話,恐怕很難完成。
葉開:關於課時緊張,確實是一個客觀存在的情況,但是這種存在就是合理的嗎?把對名家名篇的修改歸因於課時緊張似乎也不妥。
近日,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了這本《救救孩子:小學語文教材批判》,詳盡列舉了現有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版、江蘇教育出版社版和北京師範大學版三套使用最廣的小學語文教材的種種問題。普遍存在「四大缺失」,分別是經典的缺失、兒童視角的缺失、快樂的缺失和事實的缺失。
據瞭解,小學語文課本,不但有擅自修改名家名篇問題,讓學生們無法體會到原文優美的語言文字,也有不少文章展現不正常的兒童世界,根本有違教育的初衷。
小學語文教材 「病態」的母愛
2008年,一直為《讀寫月報新教育》雜誌撰寫專欄的語文教師郭初陽發現,目前小學語文教材選用的一些文章所塑造的母親形象和反映的母愛是「病態」的,她們多數無視孩子的主體地位,常以成年人的意志去粗暴干涉孩童的世界。更甚的是以愛的名義,行摧殘之實。
《救救孩子:小學語文教材批判》中指出,教材裡的母愛和母親形象不健康。要麼苦大仇深,要麼道德完美如同聖女。很少見到有血有肉的真實生活中的母親。比如,蘇教版中的《水》、《花瓣飄香》、《沉香救母》等文章,人教版的《玩具櫃臺前的孩子》、北師大版《母親的純淨水》等,其中的母親形象多是身體不健康的,這些家庭中一直若有若無地瀰漫著一種壓抑的氣氛。
而人教版《日記兩則》和《看電視》、北師大版《流動的畫》和《媽媽的愛》等,裡面的母親又道德完美到不近情理毫無邏輯。
另外,作者在書中指出,教材裡寫的基本上都是不快樂的孩子,是成人化的孩子,總之是非常態的孩子。這些孩子在恐懼中成長,他們被教育要「吃苦」,不斷「吃苦」,卻不知道為什麼要「吃苦」。
- 關鍵字搜索:
-
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