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一代被指「大腦發達 四肢簡單」 (圖)

十一假期,天清氣爽,廣東各大型野外拓展基地、野戰實訓中心都爆滿,不少年輕父母帶著孩子一邊享受天倫之樂,一邊希望孩子也能學習生存技能。但鼎沸的人聲中,記者發現絕大部分孩子沒有野外生存知識,而且體力勞動技能也頗為欠奉,甚至鞋帶鬆了也不懂得系,頭髮鬆了也不懂得自己梳,都念大學了,還不會自己洗衣服。

儘管不做家務不等於不勞動,但在對體力勞動的不瞭解、不願做,甚至輕視的態度下,新青年一代會不會淪為「大腦發達,四肢簡單」?箇中原因是孩子們不願意做,還是誰剝奪了他們的機會?

小學生:我想自己梳,媽媽不讓

從10月2日起就隨著父母來到廣州從化某拓展訓練營的彤彤,一連玩了3天,體驗了「前所未有的刺激」,攀梯、爬輪胎、和爸爸捉迷藏,但幾乎每次都要媽媽幫忙梳辮子、繫鞋帶,讓她覺得「很丟臉」。而家人卻很無奈。

彤彤今年9歲,就讀荔灣某小學三年級,每天7時30分必須離家去上學。為了爭取更多的時間睡覺,家裡人讓她7時才起床。「結果,每天早上都像在打仗。」彤彤奶奶說,早上7點鬧鐘一響,媽媽、奶奶一起把彤彤「拽」起來,幫她穿戴整齊。然後,媽媽把睡眼朦朧的彤彤帶到洗手間,輔助她刷牙、洗臉。終於清醒後,奶奶前邊餵早餐,媽媽後面梳辮子。然後衝下樓坐上車。

據瞭解,像彤彤這樣的孩子不是個別。「很多在幼兒園就應學會的比如繫鞋帶、梳辮子、洗澡等生活自理能力,現在低年級小學生七八成都不懂。」廣州花都芙蓉拓展基地一位拓展老師說,有的小孩子生活自理能力不強,即使有高智商,在比賽、活動中都會明顯被成熟同齡人比下去。

也許是有比較,不少孩子也十分想「自己的事自己做」。「我也想自己梳辮子,但媽媽就不讓。」彤彤說。

中學生:學習太忙,沒時間做家務

對於力所能及的體力勞動,小學生不懂的多;但在中學生群體中,「沒時間」成了「主流答案」。

「早上6點半起床,所有東西搞完就7點左右,然後趕著坐地鐵,7點40分到學校,就開始非一般的忙碌。」一問及有沒有做家務時,在越秀區某省內名牌中學就讀初二的浩然給記者「算賬」:白天是一節接一節的課,下午5點10分放學,回到家快6點半,稍稍舒口氣就是吃飯,吃完飯馬上就繼續完成作業,做到8點半左右,然後去洗澡;差不多9點的時候做競賽題、學課外英語;到10點,看晚間新聞,10點半上床睡覺。

「我已經算十分抓緊時間及迅速的了,很多同學晚上單是做作業就要到11點多,哪有時間做家務?!」浩然嘆氣說,週末也都是在學鋼琴、參加競賽培訓,只剩半天左右透透氣,真的累得只想睡覺。「如果還有人能在家洗碗、拖地、洗魚缸,必然是超人!」

據悉,在大中城市裡,不僅中學生們因為功課壓力大而不碰家務,而且他們在職場、生意場拚殺的60後、70後父母也鮮有親手做家務,大多家庭都是靠聘請鐘點工來收拾。在部分學校,過去讓學生每天勞動的「班級衛生包干區」,也慢慢地「包干」給清潔公司,學生能勞動的機率越來越小。

大學生:哪家單位面試,讓你掃地、蒸魚

小學沒人教,中學沒時間,結果到了大學,這些智商越發見高的「天之驕子」就成了「不會做」。

記者在深圳獵豹野戰俱樂部、南澳野戰基地等瞭解到,有的年輕人趁著長假相約一起玩「實戰CS」,但很多人「只玩不做」,不懂生火、不懂洗或弄乾衣服,完全是「有勇無謀」。

「在我們班,會洗衣服的是‘穿山甲’,會燒飯的是‘金絲猴’,如果還會打毛衣、縫衣服什麼的,絕對是國寶‘大熊貓’!」在中大念大三、和同學到深圳玩野戰的阿峰說,大學三年很少聽到有人說會做家務。

「那些家在省內的同學還好些,時不時就能把髒衣服拿回家洗,或者家裡來人幫忙收拾。」暨大大二學生小林說,省外的同學有的洗衣服時就只洗底褲、襪子,大件都是放到籮筐裡,集滿了就去洗衣店;有的從來都不用飯碗去打飯,直接用一次性飯盒,為的就是逃避洗碗;有的冬天結束了,被子也不晒,拿給清潔工阿姨處理,來年再從家裡拿一床。

「小時候思想品德課就學‘勞動最光榮’,但現在誰會唱這支歌?!」廣工大四學生阿暉說,一來是「有心無力」,洗件衣服也不乾淨,二來是現在的社會就看你成績好不好,社會活動能力強不強,哪家單位面試的時候讓你掃地或是蒸魚?

腦力勞動比體力勞動重要?

從假期遊玩中暴露出來的「四肢簡單」卻使我們不得不面對這樣的問題:是時代變了,還是人變了?是沒有時間,還是我們沒有把勞動的機會交給年輕的一代?如果今天的他們不掌握基本的簡單的生活技能,將來在世界競技舞台上,能否掌握生存和制勝的體力技巧?

家長:搞好學習,長大請鐘點工就行

「我們也不想,但小孩子如果什麼都要她自己來,豈不是6點多就要起床?」彤彤媽媽說,「而且她自己做的話,我們還勞氣勞心,所以等適當的時機再教吧。」

彤彤媽媽的話幾乎代表了一眾幼童父母的心聲。

「現在競爭那麼激烈,雖然說是素質教育,但哪個不是看成績?!」70後的劉媽媽從自己的「過來路」分析,孩子首先就得搞好學習,才可能有好的前途。

「會不會做家務有什麼關係呢?」高中生阿果的媽媽說,「1000多元請一個鐘點工,省心又省力。以後孩子有出息了,同樣可以請鐘點工,何必把青春浪費在瑣事上!」

學校:擔不起安全責任,只能紙上談兵

現在許多學校也把原本由學生完成的勞動,外包給了保潔公司。

「為什麼會這樣?」荔灣區某省一級小學校長說,主要是因為安全責任約束。

「現在家長維權意識比以前強了很多,不要說孩子在做衛生的時候有什麼差池,就連上體育課、出外春遊摔一下,都有家長找到學校來索賠。」越秀區某中學的有關負責人說,於是,學校只能在思政課上講做勞動的道理,以及一些基本生活技能,而實際操作中,就請清潔工。

專家:體力勞動不能以腦力勞動取代

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不少家庭、行業都認為「腦力勞動」也是勞動,沒有必要強調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之分,所以認為「在家裡不懂家務」、「在學校不去掃地」,「在單位不倒茶水」沒有任何問題。但事實上,體力勞動不能以腦力勞動取代。

美國哈佛大學經過40餘年的研究也發現:適量體力勞動可使人們更快樂。「特別是在青少年時期,那些童年時參加過體力勞動,甚至做過簡單家務的人,要比那些小時候不做事的人生活得更愉快。」民政部社工與志願服務課題組主持人、廣東青年幹部學院志願服務研究所所長譚建光認為,體力勞動能帶給青少年更多的直接體驗,並非腦力勞動所能取代。「最起碼的就是在勞動中收穫成就感,掌握生活技能,再深層次的就是學會協作以及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除了家庭的過分保護外,不正確的價值取向也在誤導年輕一代及家長。」譚建光認為,社會首先要尊重體力勞動者,其次學校教育也要灌輸勞動光榮、志願者光榮等觀念,只有不斷建立健全勞動關係協調機制,扭轉不正確的價值取向,從而讓新一代重拾「勞動的樂趣」。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