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媒體以輿論調控房市是掩耳盜鈴(圖)

部分地方房價「抬頭」,成交「回暖」初顯,「地王」再次登場……當下房地產市場在「金九銀十」 的預期之下「暗流湧動」。在此背景下,官方媒體以輿論調控房市越加明顯,甚至稱報導的事實是「雜音」,你說的都是真理,人家的建議都是雜音,這種掩耳盜鈴式的做法,只能自己騙自己,在上面高高地製造混亂。真刀實槍都干不倒被視為滿身是病的房地產市場,豈能被嚇阻?過去的多年調控,房價越調越高,不是憑空產生的,是客觀的現象,口誅筆伐就能阻止地球轉動?

但是,過去的10年可以說是樓市的盛宴,但也產生了幾個危機。

第一,部分城市和區域的房價上漲過快,對城市的發展不利,因為房價過高趕走了很多優秀人才,還阻止了精英人才或者有活力的人才進入。房價上漲過快使得原居民獲得巨大財富升值的同時,對於新居民則是一種經濟上的排斥,從而固化了城市的活力。

高房價擠走白領說已經是屢見不鮮,這會產生不良的後果,即城市血液得不到及時的補充和換血,因此血管老化,經濟社會日趨保守。舉個簡單例子,上海的一個白領如果說月工資1萬元,一年才10萬元左右,而相對於幾百萬元的房子來說,簡直是九牛一毛。他奮鬥來奮鬥去就很失望,又因為人才不可能是積累了足夠資本後才成為人才的,往往是先是人才後有資本積累。因此,在跳起來都夠不到蘋果的時候,他就會放棄蹦跳以免浪費體力。於是,精英逃離大城市的事情就會不斷發生。另一方面,資本的積累往往容易固化,就是將大量的能產生效用的流動資金投向不動產,房子和土地套住很多鮮活的資本,於是,這個社會開始固化。資產價格的上漲讓人對資本的固化產生不可遏止的興趣。比如說通州一個炒家購11套房月賺300萬元,2010年3月初這裡小戶型的均價是17000元/平方米,大戶型是 15000∼16000元/平方米,一個月不到漲到22000元/平方米甚至更高。那麼最保守按照11套房平均每套面積60平方米、每平方米升值5000 元計算,這位神秘炒房客一個月就獲得了至少330萬元的升值收入。像這樣的案例比比皆是,房屋自動賺錢,資本不斷固化,社會活力就會逐步喪失,要知道,房地產本身是爬山虎,只有實體經濟向上才能有基礎往上爬。

第二,經濟過於依賴房地產,增加了經濟的風險。有人說房地產綁架了經濟,可以從以下幾點理解:經濟增長的兩駕馬車都與房地產有關。一是投資,中國經濟靠投資拉動已是痼疾,一時半會改不了,數據顯示,房地產投資約佔中國固定資產投資的25%。二是消費,房地產消費動輒上百萬元,數量很大,而且能夠產生集合效應,跟財政補貼讓農民購買家電相比,買一套房拉力要大得多。

房地產幾乎綁架了地方財政,因為地方政府的第二財政——土地財政幾乎是佔地方財政的60%,甚至還多。這樣,由於各方都自願被「綁架」,捆綁在房地產身上的太多了,危險也確實在增加。同時,房地產還綁架了銀行,房價暴跌的風險也使得銀行的風險加大。

要關注地方債的風險,加強對地方政府經營能力的監控,加強地方融資平臺公司貸款風險管理,現在地方債成了地方政府的最大隱形炸彈。地方債的形成之所以現在要倍加關注,這是因為在刺激計畫之後,必然產生一個負債的結果,如果處理得當,負債式發展並非壞事,但如果不能處理好,就會引發債務危機。

第三,私人財富的50%都表現為房產,如果調控房市只是簡單地打壓房價,造成房價大起大落,房價跌幅過深,也會使目前有房者的家庭財產大幅「縮水」,損害了有房者的利益,而這些有房者在數量上仍以普通居民為主。同時,因為房地產佔用了居民過多的財富,造成居民抗風險能力弱,一旦出現什麼風吹草動,很可能造成巨大傷害。

第四,擠佔了普通老百姓其他消費,也就擠佔了其他產業發展空間。因為購買房產,老百姓花費了大部分的財產,沒有多餘的財產進行其他消費,導致其他的產業發展受到抑制。這樣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其他的產業缺少消費者,發展不充分,只能依靠房地產來發展經濟,經濟被房地產綁架,其他的產業更缺少消費者,依舊不成熟,經濟又被固化在房地產上。

調控要有新思路,舊調控以壓為主,每次搞得自己灰頭土臉,下不了臺。新調控是一項系統的工程,主要是從增加供給和改善供給結構為核心,不能動不動就道德審判,就像當年阻止結束殖民地社會一樣,要靠真本事,而不是靠罵靠道德審判就能夠禦敵於國外的。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