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思想境界——謙(圖)

看過《易經》的人都會發現,這本書充滿了憂患意識,一方面鼓勵大家努力向上,另一方面訓誡人們在得意的時候不要驕傲,否則好事情就可能變成壞事情。在《易經》六十四個卦三百八十四個爻的爻辭裡,有六十三個卦都是有吉有凶,有好有壞,只有一個卦的六十四個爻的爻辭非常不錯,不是吉就是利,這個卦就是「謙」 卦。這也是我本次要講的主題。「謙」這個價值觀在中國的傳統文化裡是非常主流的一個思想(關於這個思想以及歷史上所發生的例子我將在後面談到),這從它的源頭《易經》就可以看出端倪。在所有的卦裡,只有「謙」卦的卦辭和爻辭都是吉利的,其它的比如「否」卦、「泰」卦,甚至「乾」卦都有諸如「否極泰來」、 「泰極否來」、「亢龍有悔」等爻詞。   

我談一下《易經》之後中國傳統文化對於「謙」的價值的重視,然後再舉一些實際的例子,最後談談這個價值觀與現在的企業管理的主流思想之間相同的地方。《周易》出版沒多久,周公就對他的兒子說,「有一道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國家,小足以守其身。謙之謂也。」這就是說,「謙」這個道理如果領會得好,做得好,不論進退都有很大的好處。儒家的思想對於「謙」是非常重視的,我也舉些簡單的例子。   

《論語》是儒家最主要的一本著作,是孔子的弟子收錄的孔子當時的一些語錄。《論語》最開始的幾句話在中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但有趣的是,孔子講了三句話,可大部分中國人只講前面的兩句。這三句話是這樣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不知道為什麼第三句話大家提得很少,但是我覺得這句話也非常重要,這是孔子對於「謙」的價值的非常高的評價,是說作為儒家做人最高標準的君子,做事情應該儘自己的所能去做,而不要因為不知名就很不高興。現在有一種比較浮躁的社會現象,就是並沒有太多真學問或能力的人卻一天到晚希望自己的名字到處張揚。《論語》中還講到: 「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意思是說:「君子沒有什麼可與別人爭的事情。如果有的話,那就是射箭比賽了。比賽時,先相互作揖謙讓,然後上場。射完後,又相互作揖再退下來,然後登堂喝酒。這就是君子之爭。」 孔子在這裡所說的「君子無所爭」,即使要爭,也是彬彬有禮的爭,這反映了孔子和儒家思想的一個重要特點,即強調謙遜禮讓而鄙視無禮的、不公正的競爭。我再講一個很有名的故事。孔子曾經去見老子,交談了很久,孔子覺得老子的學問和思想要比自己高深很多。從老子處出來後,孔子就對自己的學生說:「吾今見老子,其猶龍邪!」孔子把老子形容成神龍見首不見尾,表示出對老子道德學問的憧憬欽佩,這也是一種非常謙虛的表現。《論語》有句話叫「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也是廣為大家所知的一句話,也是對「謙」道的一個極大的發揮。   

需要指出的是,儒家,特別是《論語》所闡述的「謙」,並不是說只是一味的退讓,而是說該爭的爭,不該爭的就不要去爭;遇到原則問題時,還是要固守那條底線,所以「謙」不是一味地做好人,唯唯諾諾。關於這一點,孔子是怎麼說的呢?《論語》中有這樣一個故事,說的是魯國大夫季孫氏「八佾舞於庭」,季孫氏作為一個大夫,卻使用了國君的禮節,說明他對自己的國王非常不尊敬,也是對當時現存制度的大不敬。所以孔子說「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我所舉的例子都是站在儒家的立場上給出的,希望告訴大家所謂「謙」的本質從《易經》開始到儒家,基本上是一個完整的價值觀念。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