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日前刊登一篇文章,稱中國已經有巨大的房地產泡沫。這一泡沫崩解得越晚,造成的損失越大。
最近中國政府有打擊開發商囤地的舉措,也有人以閑置住房比重過高為由,要求打擊房地產業中的炒房行為。其實,這些都不過是用行政的手段管理經濟,在自由市場中是否應該出現,值得討論。道理很簡單,開發商買了地、建了房,只要合法,那就屬於人家的私有財產。舉個例子,當經濟放緩時,政府試圖拉動內需,老百姓卻都把錢存起來,那麼政府是否有權力打擊「囤積人民幣」呢?
為什麼囤積土地、購買閑置住房的現象會出現?因為這樣做的成本非常低。有了房地產稅,這樣的囤積就很難維持。比如這次美國次貸危機造成了房市坍塌,前一段「到美國兜底買房」的呼聲甚高。確實,加州也出現了所謂中國的「二奶村」等等。但是,「二奶村」確實是有「二奶」在那裡住,而且要繳納相當高的房地產稅。這和閑置住房不一樣。中國的炒房團很快就發現,在美國兜底不容易。房子你可以買,但如果買了不用,每年白白繳納房地產稅,最終即使房價強烈反彈,你還是很難賺錢。比方說,50萬的房子,每年的房地產稅可能要繳納7000多,10年就7萬多。就算那時房子漲到70萬,減去7萬多稅錢,再加上維修費用等,你也就剩下60萬了。賣房子給中間人5%的佣金,3萬就下去了。再考慮到通貨膨脹和貸款的利率,可賺的所剩無幾。所以,中國的炒房團叫嚷了一通,現在安靜多了。
同理,中國如果有房地產稅,這種炒房、囤積土地的行為就都可能導致虧本。更重要的是,房地產稅並非屬於一時權變的政策措施或行政命令,而是一種公正的制度手段。中國人理解私有產權很容易,卻不理解私有產權全鑲嵌於公共資源的框架中,私有產權必須承擔公共義務。比如,你買了棟房子,關起門來自己過,似乎不關別人的事情。但是,你出門要用公路,冬天還有人給掃雪,這些公共設施的建設和維護,都是私有產權存在的基礎,沒有人會買跨不出房門的房子。一個小區建起兩棟高層建築,交通、環境等方面的壓力一下子就大多了。上百家住戶全不繳納房地產稅,那就是在公共資源上搭便車。如果你買了五套房子,全都出租盈利,那就等於買不起房的人納稅供你享用這豐厚的「免費午餐」。
市場經濟要尊重個人的私有產權。存錢也好,買房買地囤積也好,都是人家自己的事情。但是,私有財產也需要承擔公共義務。所以,房地產稅的制度實在是有建立的必要,否則,我們的社會就等於用納稅人的錢資助和鼓勵有錢人在房市中投機。昨天有消息稱,發改委已經明確將推進房產稅改革。不妨拭目以待。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為什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