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曲特大泥石流禍因探查(組圖)

8月14日,甘肅舟曲特大洪水泥石流災害第6天。

上午,《中國經濟時報》記者王克勤在三眼峪村71歲老人馮昌義、原三眼村村支書楊金朝等幾位村民帶領下,走進舟曲特大泥石流主要源地——三眼峪溝。

三眼峪溝攔洪壩


三眼峪溝

三眼峪,舟曲縣城北。三眼峪溝河,源自雷古山東翠峰山內谷,流量每秒0.75立方米。相鄰的羅家峪溝河,源自大東山(五臺山),水量略小於三眼峪溝河。

「舟曲縣自來水公司的蓄水池原來就在這裡。」指著三眼峪口一片被泥石流夷平的地方,老人說,「當晚值班也是三眼村一位70多歲的老人,老人和他的十來歲的孫子都沒跑出來,遺體至今還沒找到……」

峪口距離縣城不到2000米,距三眼村約500米,距月圓村約1000米。

從峪口沿河道向裡走約300米,曾是三眼峪溝第七道防洪線所在,這裡曾是最後一道攔洪壩。12年前修的防洪建築,如今殘存壩體與河道齊平。


馮昌義老人所在位置,是三眼峪溝最後一道攔洪壩。這座1998年修建的防水工程,終於頂不住來自上游一個個「水庫」潰壩的壓力壽終正寢。

再向裡200米左右,是一個12年前修建並當年報廢的水庫,泥石流後也已難覓蹤跡。

繼續順河道向裡,不到500米處,還留有一道相對完整的攔洪壩。

三眼峪村村支書楊金朝告訴記者:這道攔河壩是今年動工修建的。設計位置在前方約80米處,那是整個河道最窄、岩體最完整的地方。但由於沒能與農戶征地補償款上達成協議,兩次外退更換施工位置。記者看到,該攔河壩建設位置河道明顯加寬,比最窄處壩體長度約超出一半。記者步測,剩下的這段壩體約有40米,其留存的排洪口石頭之間有著明顯的空隙,而非水泥漿澆筑而成。


攔洪壩中間部分填裝的石塊沒有一點水泥漿

繼續向裡,約300米處三眼峪溝一分為二。同行的村民告訴記者:左邊(西)為大峪,右邊為小峪。

村民說,三眼峪溝1998年前共修建了4道攔洪壩,一個水庫。其中一道攔洪壩在當年就被泥沙填滿了,水庫因為庫底滲漏嚴重,建成後就沒有存下一滴水,早就報廢了。而所有這些攔洪壩在這次洪水中全被沖毀。本報記者先後走進大峪小峪,也沒有看到一道完整存在的攔洪壩。

被沖毀的攔洪壩


小峪口被水沖毀的攔洪壩

「作為一個縣政協委員,我願意為我說的話負法律責任。」三眼峪村村民楊炳成直言不諱告訴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一個近1000萬元的防洪工程,4道攔洪壩,才用了400噸水泥!」

「我是搞工程的,抹8000平方米的牆體起碼也需要500噸水泥,而這道攔洪壩長120米,8米高,底寬6米,頂寬2米……」

「三眼峪溝的攔洪壩工程不僅僅存在嚴重的偷工減料,還存在重複承包的現象。」楊炳成一口氣指出了工程的諸多問題。

高書全、縣政協委員高金泉等不少村民都指出:攔洪壩工程6米寬的壩體,施工方只在兩頭50厘米的石頭上坐了水泥漿,襯砌起來後,直接在裡面填進去石料或者沙子。


大峪口攔洪壩也是漿砌抹面,而非漿砌石壩。

「攔洪壩不僅不能起防洪作用,反而成了一個隨時有潰壩危險的水庫。一個接一個攔洪壩,就成了一個個水庫,因為承受不了更大的洪流,所有的水庫都在一定時間內潰壩。」馮昌義老人說。

村支書楊金朝告訴記者:今年正在修建4道攔洪壩,是舟曲縣環保局招標的。是經手兩三個承包商後,才到現在的施工方手裡的。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在大峪和小峪兩個已經被沖毀的攔洪壩壩體上看到,剩下沒被洪水沖走的部分中間部裝填著石塊和沙子,裡面沒有混凝土,手抓著沙子都是干干的,石塊輕輕一抽就出來了。


攔洪壩中間部分沙子干干的,手一撥就滑落下來。

「就施工方三眼峪溝建設攔洪壩不用水泥澆筑,而直接裝填石塊沙子一事,我專門向舟曲縣環保局反映過,但問題還是沒有得到解決……」政協委員楊炳成說。

這裡也曾森林茂密

舟曲縣誌記載:舟曲縣境內野生植物達1300多種,原有林業用地總面積291萬畝,佔全縣土地面積65%,其中森林面積123萬畝,活立木蓄積量1770萬立方米,覆蓋率44.7%,高於甘肅省平均水平(7.48%),也高於全國平均水平(22%)。

舟曲縣境內的森林,經30多年的採伐,許多林場森林資源告罄,無材可伐。上世紀七十年代,平均每年計畫內採伐生產木材8萬立方米,消耗蓄積25萬立方米。

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減少採伐量,控制在每年出材5萬立方米,仍要消耗10萬立方米蓄積。縣屬林場年均出材6100立方米,消耗蓄積近1.20萬立方米。

群眾燒柴每年消耗近10萬立方米,民用木材和亂砍、倒賣盜運木材,使全縣森林資源每年以10萬立方米的速度逐年減少。

三眼峪村村民估計,一個家庭年燒柴可達2500公斤,而在三眼峪溝砍柴的群眾有附近8個村社5000多戶家庭。

當地人燒柴一般以材質較密的雜木——青木岡木為主,而這種植物的根比枝幹更密,因此,當地人還有一個挖樹根的習慣。

縣屬國營林場九二三里林場,計畫內採伐20.27萬立方米,經20餘年的採伐,已經無林可伐。1975年至1990年,縣屬林業部門採伐面積1.15萬畝,生產木材8.2萬立方米。

1990年,舟曲縣林業總產值149.40萬元。

記者在三眼峪溝的大峪、小峪兩個溝看到,山上的樹木幾乎已經看不到了,灌木也十分稀疏。馮昌義老人說,自己十幾歲的時候,峪口往裡到處都是粗大的樹木。但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直到國家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以前,樹木全部被砍光。

1990年舟曲人均純收入253元,儲蓄餘額30.99元。2007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78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為1479元。

「貧窮落後的經濟現實迫使人們不得不去砍柴彌補經濟的不足」,三眼峪村民劉清泉說,「儘管從一開始大家就知道生態的重要性,但誰也沒有第二個辦法。」

甘肅省水利廳辦公室主任賈文平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直言不諱地說,「此次洪水泥石流災害與水土流失有很大關係」。

儘管生態環境超限度破壞引發連鎖反應,越來越多的泥石流、滑坡災難已經引起全縣人民警惕,但城市規劃的缺失、河道亂佔、亂建甚至搶建、交錢就建的現象越來越嚴重。

河道中的城市化

舟曲地方狹窄,兩山夾一江,整個盆地僅12平方公里。數十年來舟曲人口增長,而在地域面積無法增加的前提下,所能擠佔的地方只有河道了。

三眼峪溝和羅家峪溝河道是舟曲縣城惟一能夠擴張的地方。一些在舟曲縣城工作的幹部職工在月圓村買地蓋房,一些人在河道裡建起了小洋樓。

三眼峪溝是舟曲城市化發展最明顯的地方,從災前資料照片上看,整個河道都讓人給佔了:河道已經不復存在,到處都是居民樓房。此次洪水經過的月圓村、東街村和東關村正是人口密集的地方。

羅家峪溝已發展起了房地產業。記者在現場看到,有一棟已經建起被沖毀一半的樓房立在河道邊,其對面河道5米以下則是另一棟在建的樓房。村民說,半邊樓旁邊有一棟7層樓房被洪水沖得已經什麼都找不見了。


縣城原貌,上邊兩個山口即兩大泥石流來入城口。

羅家峪村村民王生生對河道裡無序開發很是不滿,他認為「不能光知道收錢,不能看著人家交了錢,就可以在那個地方建房」。

官員:8•7泥石流發生在預警點之外

在舟曲採訪中,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在鎖兒頭一塊高地上看到一個高大的碑。碑面上刻著「長江上游泥石流滑坡預警系統鎖兒頭監測點」,立碑時間為2001年4月。

隨後,記者走進旁邊的鎖兒頭村委會,村支書張潤林稱「不知道監測人員和監測地點在哪兒」。

而在縣城西邊離加油站不遠的地方,記者看到牆上挂有「長江上游泥石流滑坡預警系統鎖兒頭預警點」的牌子。

8月11日舟曲再發泥石流,當地國土部門稱其為「一起成功避險的範例」。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向甘肅省國土資源廳副廳長張國華提問:「看來這次再發的泥石流事件中,我們的預警系統是十分成功的,確保了無一人死亡。那麼,幾天前剛剛發生的‘8•7’泥石流事件之前,我們的預警系統有沒有起作用?」

張國華回答說,11日的泥石流在我們的監測範圍之內,在「8•7」之前,縣城檢測點有56處,56名監測員負責監測,每個監測員報酬600元,負責一個監測點,看每天的變化情況,而且定期做報告。遇險情後,他們上報,或者是正式報警,組織群眾撤離。


甘肅省國土資源廳副廳長張國華

張國華稱特大泥石流發生在預警點之外,「‘8•7’泥石流,是在三眼峪溝和羅家峪溝後溝口發生的山洪災害,是在我們的預警監測點之外發生的情況。所以我們的監測員就發揮不了什麼作用。」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