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GDP大國不代表是GDP強國(圖)

 2010-08-17 13:02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1
    小字

以美元計,中國二季度GDP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這是里程碑,但並不能證明中國已經完成強國富民的目標。

環球矚目中國經濟,當然是好事,說明中國經濟已經成為撬動全球經濟的槓桿。

面對大增的GDP,我們應該保持足夠的清醒。GDP總量說明很多問題,有時候什麼也說明不了。曾任經合組織經濟部主任的麥迪森,被譽為當代最偉大的經濟歷史數據考證與分析專家,他出版了 《中國經濟的長期表現》,對於中國近代以前的GDP有估算。為了盡量減少匯率和通貨膨脹等因素對統計真實的經濟規模的影響,採取了購買力平價的計算方式,並創造出 「1990年國際元」作為衡量經濟總量和人均收入的單位。

按照麥迪森的測算,從17世紀末到19世紀初,中國在經濟上的表現相當出色。從1700年到1820年,中國的GDP不但排名世界第一,在世界的比例也從22.3%增長到32.9%,人口從佔世界總量的22.9%增長到36.6%。但是,從清朝初期以後,我國GDP一路下滑,相應的,對於全球的貢獻也越來越小,最後成為經濟萎縮體。

但中國的人均GDP不佔優勢。按照另一位研究中國古代GDP的先驅貝洛赫的研究成果,1840年中國人均GDP下降到206美元,同期英國為447美元,法國為310美元,日本為l78美元。麥迪森的估算要樂觀得多,按1990年美元不變價格計算,中國人均GDP在公元元年和l000年為450美元,1300年~1820年為600美元。但無論如何,人均GDP的下降是不爭的事實。

中國的人均GDP一直是軟肋,持續到現在。按照購買力平價衡量,中國國內生產總值早就超過日本,但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僅為大約4000美元,只有日本的十分之一左右。

中國的GDP增長大多是外延式增長,是人口與投資擴張的結果,農業時代是農耕區的擴張與精耕細作,而在工業時代是投資與產出擴張的結果。如今投資的邊際效率越來越低,拉動一個GDP需要的投資增量數倍於改革之初。打個比方,如同一輛急速行進的大車,靠單個投資引擎驅動,規模與慣性衝力越來越大,所需要的投資量越來越大。

中國GDP增長是數量型經濟體主導的結果,在轉向質量型經濟體的過程中,必須有代表經濟質量的數據,提示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所付出的代價。

有的代價是不可逆的,比如環境污染、長江源頭的沙漠化、黃河源頭的水枯竭,還有越來越極端的氣候、遭到嚴重破壞的古蹟……所有這些都在提醒我們,中國的GDP增長,以強有力的行政權力為先導,以資源枯竭、環境污染與貧富差距為代價,支付了高昂的成本。某些地方兩位數以上的GDP增長,扣除環境成本、人員安置的成本、毀壞的財富,則經濟增長將下降一半以上。

強調中國經濟所面臨的高昂成本與制度轉型的困難,不僅可以讓我們少一些由片面的數據所養成的虛妄的傲慢,靜下心來仔細思考什麼樣的發展方式對於中國經濟的未來是有利的,還可以彰顯中國是負責任的大國,只有對本國的前途、本國公民的福祉、本國的環境負責的政府,才可能對國際事務負責。憑藉這份擔當,中國不僅能夠引領全球經濟的步伐,還能夠塑造負責任的大國形象。

很不幸的是,從清初開始,中國的經濟體量在全球領先,卻沒有為全球貢獻更多的主流文化與科技成果。隨著經濟萎縮,文化也隨之萎縮,伴隨農耕文明的是對於先秦典籍鑽牛角尖式的解讀。在中國重回全球第二之際,中國不僅要成為全球經濟的領先者,理應以中西方文明的結合,向全球展示中國具有重塑全球文明、為全球文明提供全新動力的能力。

擁有全球最多的人口,作為第二大經濟體,意味著中國面臨的壓力會越來越大。

壓力主要表現在匯率、開放度與碳排放。

中國對美的順差與歐、美的出口戰略衝突,人民幣匯率會成為貿易摩擦的引線,不時點上火噝噝作響。西方從來沒有停止中國開放資本市場與政府採購市場的要求;而在極端天氣威脅人類生存之際,碳貨幣總有一天會成為主流。

考慮到所有這些成本,把這些成本公之於眾,既是誠信所需,也是降低中國壓力、恢復中國經濟真實原則上的必須之舉。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每日經濟新聞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