斧正 與 殺青

一.斧正

郢人堊慢其鼻端若蠅翼,使匠石斫之,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斫之,盡堊而鼻不傷,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聞之,曰:「嘗試為寡人為之。’匠石曰:‘臣則嘗能斫之,雖然,臣之質死久矣。’(堊指白色粘土,斤指斧頭,斫即砍。)

典故介紹

楚國的國都郢都有一人,不知道他的名字,稱為「郢人」。郢人有個好友,是位匠人,不知是姓石還是名石,人們都叫他「匠石」。

郢人和匠石,兩人有一套絕技:郢人在鼻尖上用白粉塗上蒼蠅翅膀似的薄薄一層,匠石能用斧子把這層白粉輕輕削去。匠石在表演這套絕技時,態度從容,掄起大斧,順著郢人的鼻尖削下,只聽得斧子在空中呼的一聲,白粉就完全被削掉。而郢人的鼻子卻絲毫不受損傷。郢人也臉不變色,若無其事。

宋國的宋元君得知此事,感到很驚奇,想親眼看看。他託人找到匠石,恭敬地請了來。不料匠石說:「對不起,現在沒法表演了,因為我的好朋友郢人已經去世,我失去了表演絕技的唯一夥伴了!」

後來人們根據《莊子》的這個故事,引申出「斧正」一詞,意思是請別人像故事中的石匠掄起斧頭削白泥那樣,來幫助自己削刪文章。

引申出後人在請人修改作品時,往往說請「斧正」,或「郢正」、「郢削」、「斧削」等。這是對修改者表示尊敬的客氣語,讚其水平高,修改起來,像匠石給郢人用大斧削去白粉一樣,乾淨利索,恰到好處。(人們在引用「斧正」等典故時,往往不知還有無自詡為郢人之意。大家應該再以後的使用中注意.)

古代的「正」、「政」二字又可通用,所以「斧正」也叫做「斧政」、「郢政」、「削正」。

二.殺青

1.古代制竹簡程序之一。將竹火炙去汗後,刮去青色表皮,以便書寫和防蠹。《太平御覽》卷六○六引漢劉向《別錄》:「殺青者,直治竹作簡書之耳。新竹有汁,善朽蠹。凡作簡者,皆於火上炙乾之。」《後漢書•吳佑傳》:「恢欲殺青簡以寫經書。」李賢註:「殺青者,以火炙簡令汗,取其青易書,復不蠧,謂之殺青,亦謂汗簡。」

2.古人校書,初書於竹簡上,改定後再書於絹帛。後因泛稱繕成定本或校刻付印為「殺青」。南朝梁武帝《撰〈孔子正言〉竟述懷》詩:「刪次起實沉,殺青在建酉。」唐劉知幾《史通•敘事》:「夫班馬執簡,既五經之罪人,而晉宋殺青,又三史之不若。」梁啟超《新中國未來記》緒言:「既念欲俟全書卒業,始公諸世,恐更閱數年,殺青無日。」一說,古人著書,初稿書於青竹皮上,取其易於改抹,改定後再削去青皮,書於竹白,謂之「殺青」。參閱明姚福《青溪暇筆》。

3.古時造紙方法。參閱明宋應星《天工開物•殺青》。

4.綠茶加工製作的第一道工序,把摘下的嫩葉加高溫,抑制發酵,使茶葉保持固有的綠色,同時減少葉中水分,使葉片變軟,便於進一步加工。

5"殺青"一詞現在多用於影視作品的製作上,經常會看到"某某片於今日殺青"的說法,這實際上是一部影視作品完成了前期的拍攝工作,開始步入到後期製作階段的說法,和"殺青"一詞是茶葉的初制過程中的關鍵步驟是非常有關聯的.

「殺青」一詞來源先秦時代,人們在竹簡上寫字,但是竹簡表面是油質的,不容易刻字,而且容易被蟲蛀,所以就想出一個辦法,就是把竹簡放到火上烤,這道工序就叫「殺青」或「汗青」。後來到了秦代,人們用毛筆在竹青上寫字,就免了刀刻這道工序,所以定稿的時候只需要削掉竹青,在竹白上寫字就行了這一道手續也叫「殺青」。殺青就意味著定稿。現在人們也常用殺青指一部電影拍攝完成,比如:「一路轉戰甘肅、北京,艱苦拍攝了兩個多月的《天下無賊》,昨天傍晚終於殺青」。

殺青,是綠茶、黃茶、普洱、烏龍茶等的初制工序之一。主要目的是通過高溫破壞和鈍化鮮葉中的氧化酶活性,抑制鮮葉中的茶多酚等的酶促氧化,蒸發鮮葉部分水分,使茶葉變軟,便於揉捻成形,同時散發青臭味,促進良好香氣的形成。

殺青是綠茶等形狀和品質形成的關鍵工序。殺青方式:炒青、蒸青、烘青、泡青、輻射殺青。殺青一般掌握「高溫殺青、先高後低;老葉嫩殺、嫩葉老殺;拋悶結合、多拋少悶」等原則。

影視作品中的「殺青」一詞和茶葉的初制過程中的關鍵步驟是非常有關聯的,實際上是一部影視作品完成了前期的拍攝工作,開始步入到後期製作階段的說法。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