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億的「馬工程」史無前例(圖)
善變的「馬先生」
馬克思和《資本論》
五年前開始的「馬克思主義工程」正在中國大幅度推進。「在西方發生了全球金融危機之後,馬克思主義會從中國開始捲土重來嗎?」《法蘭克福匯報》以這樣的提問,分析了當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熱潮的實質和作用:
「馬工程」史無前例
「目前的政治宣傳是五年前政府啟動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在中國簡稱'馬工程')的一部分。中央計畫對這一項目投入兩億元,調集上百所高校的500名學者參與,旨在以當今中國的實踐來更新馬克思主義。此外,還要為大學生制訂符合時代精神的教科書,並且要重新從德文和英文翻譯馬恩全集。1987年完成的全集是從俄文版轉譯的。一位參與項目的哲學教授說,如此全面的馬克思主義研究在中共黨史中是前所未有的。」
該文指出,「公開討論的各種觀點中沒有任何一種給人的印象是以馬克思的理論為依據的,確切的說,所謂馬克思主義話語概念的背後是一些不同的、甚至相互對立的觀點。一方面,馬克思主義是國家的上層建築,不僅要求入黨的人得掌握,就連中小學生、大學生和官員也得掌握。眾多的大學都設有自己的馬克思主義學院。可是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思想似乎在這個國家的討論中沒有留下絲毫的痕跡。甚至在中國共產黨總書記一向樂於囊括所有相關思想潮流的官方講話中也找不到任何直接引用的馬克思語錄。更找不到已經消失了的‘階級鬥爭’理論如何能與當前資本主義主導經濟生活、以及‘和諧壓倒一切’相輔相成。」
實用主義的「盒子」
該報斷言,自1919年馬克思主義進入中國以來,從北大的馬克思主義小組到毛澤東及其繼任者,都是任意解釋馬克思主義理論為己所用。「這種任意解釋的善巧之處在於將極端的實用主義與共產黨作為歷史必然性的證明聯繫在一起」。
「此外,辯證唯物主義在中國的非必然的思維傳統中獲得某種共鳴,這種傳統總是對運動的條件更感興趣,而不是固定的定義。於是在方法上,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受到青睞,它能夠讓人有朝一日忘卻這個中國國家學說的西方來源。
「這一點尤其明顯地體現在‘科學發展觀’上,它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的威廉亚洲官网 例子。……這個學說從馬克思的論點裡只摘取了生產力在矛盾中發展的要點,以便將它擴展為不斷平衡任何矛盾的理論。」
《匯報》最後得出的結論是:「馬克思主義於是就變成了一個盒子,無論什麼樣的政策都可以容納其中,只要該政策可以被解釋為威權政黨治下的矛盾統一體,就是說能作為與西方民主相對立的模式。」
- 關鍵字搜索:
-
兩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