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說說古代的避雷針

 2010-06-21 02:15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那大家要問了,古代那些建築木頭的太多啦,照這個理論,那麼山西應縣的木塔豈不是應該燒過無數次了?其實不然,我們的老祖先有很多防雷的智慧——比如「避雷針」。

現代意義上的避雷針是富蘭克林冒著生命危險整出來的,但是我國古代也有類似的避雷裝置。有本書叫《荊州記》,作者是南朝人盛弘之,他記載:「湖陽縣,春秋寥國,樊重之邑也。重母畏雷,為母玄石室,叫避之。悉以文石為階砌,至今猶存。」這個類似於避雷的屋子,講的是一個孝子因為媽媽怕雷,就用某種石頭建了個絕緣的屋子。

唐代《炙轂子》一書在記載了種初級簡陋版避雷針:漢朝時柏梁殿遭到火災,有人就建議,把一塊魚尾形狀的銅瓦放在頂子上,就可以防止雷電所引起的天火。後來,中國古代很多建築物都有了初級避雷裝置,就是屋脊兩頭,都有一個仰起的龍頭,龍口吐出曲折的金屬舌頭,伸向天空,舌根連接一根細的鐵絲,直通地下。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