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有名的掌故

(一)泰山之高與淵泉之深:

東漢末,有人問陳諶(字季方):「您的父親為太丘長,到底有什麼功德而獲天下人讚揚的重名呢?」季方回答說:「我父親就譬如桂樹生在泰山之坡,向上有萬仞之高崖,向下有難測的深淵;上面受甘露沾溉,下面被淵泉滋潤。當此之時,桂樹本身怎能知道泰山之高和淵泉之深呢?我父親自身也並不知自己有無功德啊!」

陳諶對其父的評論是要說明,人之功德高低並不在有意為之,重名的獲得自己也不知所以然,這才是真正的君子。另外,季方的話用的是比喻,魏晉之後,常用這種比喻來說明人的風度容止,如時人評魏明帝之內弟毛曾與名士夏侯淵共坐,曰:「蒹葭依玉樹。」又評夏侯淵曰:「朗朗如日月之入懷。」評李豐曰:「頹唐如玉山之將崩。」評嵇康曰:「嵇叔夜之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獨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將傾。」等等。這種對人的風神容止的比喻性評價,反映了當時人的一種特有的帶有玄學意味的審美取向。這種現象起於漢末,盛行於魏晉六朝。

原文出處:《世說新語.德行》

【客有問陳季方 :「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季方曰 :「吾家君譬如桂樹生泰山之阿,上有萬仞之高,下有不測之深;上為甘露所沾,下為淵泉所潤。當斯之時,桂樹焉知泰山之高,淵泉之深?不知有功德與無也 。」】  

(二)難兄難弟:

三國時魏國的陳紀(字元方)的兒子陳群(字長文),很有才能。陳諶的兒子陳忠(字孝先),也很有辯才。有一天,長文和孝先爭論各自父親的才德,各不相讓。就去問祖父陳寔。祖父告訴兩個孫子說:「你們也不要爭長論短了,群兒的父親不容易為兄,忠兒的父親不容易為弟。」

陳寔本來的意思是說:陳群和陳忠才德相當,難分伯仲。但是後來「難兄難弟」作為貶義詞,用來稱兩個差不多的貨色。又,「難兄難弟」也可以稱彼此曾經共過患難的人,或出於同樣困難處境的人,只是「難」字要讀第四聲。

原文出處:《世說新語.德行》

 【陳元方子長文,有英才,與季方子孝先,各論其父功德,爭之不能決。咨於太丘,太丘曰:「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

(三)割席分坐:

三國時的管寧和華歆年輕時是好朋友。有一次兩人在菜園裡鋤草,鋤出了一塊金子,管寧照樣繼續鋤草,視金子與泥土;華歆卻撿起金塊看了看,又扔掉它。又有一次,兩人共在一間書房裡讀書,並且同坐在一張草蓆上。這時候,正好有一位有權勢的高官乘著漂亮的車子,車聲隆隆地從門前經過,管寧聽到就像沒聽到似的,照樣讀書;華歆卻放下書,出去看熱鬧。華歆回來後,管寧把草蓆分割成兩半,對華歆說:「您不是我的朋友!」

管寧之所以要「割席分坐」是因為他從華歆的舉動中看出了華歆熱衷權勢和錢財的內心活動,「割席」以示決裂。「割席」或「割席分坐」這個典故被後人經常引用,表示朋友之間因志趣和人格的高下而決裂。

原文出處:《世說新語.德行》

 【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四)華歆救人急難:

三國時華歆與王朗一起乘船避難,有一個人也要求依附他們一道避難,華歆表示為難。王朗說:「現在形勢幸好還不太緊張,帶著他有何不可呢?」華歆也就只得同意了。不一會兒,賊兵追到,王朗要把那個依附的人丟棄。華歆說:「先前我不太願意帶著他,就是怕賊兵追來,連累我們。現在既然我們已經帶著他了,怎麼可以因為急難就拋棄人家呢?」於是堅持照舊帶著那個人。輿論就以此來論定華歆與王朗兩人品質的優劣。

王朗在形勢還不太緊急的時候想的是要做好人以獲虛譽,一旦事急就不顧別人的死活,前後對照,虛偽的嘴臉昭然若揭;華歆先前考慮到危險,有所猶豫,這是人之常情,但一旦做了,就要承擔責任,這正是君子的作為。前一則中的華歆與這則中的華歆看似抵牾矛盾,實則反映人性的複雜性。

原文出處:《世說新語.德行》

 【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一人欲依附,歆輒難之。朗曰:「幸尚寬,何為不可?」後賊追至,王欲舍所攜人。歆曰:「本所以疑,正為此耳。既已納其自托寧可以急相棄邪?

「遂攜拯如初。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

(五)王祥感動後母:

三國時,魏國的王祥侍奉後母朱夫人很謹慎小心,有孝行。家中院子裡有一棵李子樹,結的李子味道特好,後母總是支使王祥看護李樹。有一天,突然刮起大風下起大雨,王祥擔心李樹被風雨毀壞而受到責罰,就抱著李樹大哭。又有一次,王祥在另一張床上睡覺,繼母夜裡起來,在黑暗中用刀向他床上砍去,正好王祥起身小便去了,刀空砍在被子上。王祥小便回來,知道繼母非常恨自己,就跪到後母跟前請死。後母於是受感動而覺悟,從此以後,愛王祥如親生之子。

王祥其人在魏晉之際也是風雲人物,在魏朝就做著司空、太尉的高官,但卻為晉武帝司馬炎奪取曹魏的政權效犬馬之勞,立下汗馬功勞。晉受禪後,更官至太保,被當時的正直人士所不齒,被認為是目無君父的所謂「鄉願之徒」,可見其品行之惡劣。但就是這樣一個目無君父的「鄉願」卻留下許多孝行的故事,除本則的「為母護李」、「跪母前請死」外還有所謂「臥冰求鯉」等等。兩相對照,他所謂「護李」、「請死」等都只不過是為了獲寵、為了保命的假動作,透過現象,可以看出他虛偽的本來面目還是昭然若揭的。

原文出處:《世說新語.德行》

 【王祥事後母朱夫人甚謹。家有一李樹,結子殊好,母

恆使守之。時風雨忽至,祥抱樹而泣。祥嘗在別床眠,母自往

暗斫之。值祥私起,空斫得被。既還,知母憾之不已,因跪前

請死。母於是感悟,愛之如己子。】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