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間央行資產負債率升到999‰以上
調查表明,人民幣匯率實際形成的基礎,歸根到底是央行大手負債買匯。央行負債主要有兩項:發行貨幣和接受金融性機構存款在內的「儲備貨幣」,及由央行發出的債券。用央行公布的信息:去年12月央行總資產22.8萬億元人民幣,其中最大項為外匯資產,達17.5萬億元,佔76.8%;加上貨幣黃金和其他,國外資產達18.5萬億元,佔81.1%。說國家外匯儲備天下第一,其實就是央行外匯資產天下第一。但誰當央行行長,也不會因此笑出聲:雄視天下的外匯資產、國外資產連同央行總資產,每1000元中999元以上來自負債!
十年間,央行資產負債率從99%上升到999‰以上,央行發出債券更從118.9億元到4.2萬億元,增352.8倍!簡單概述一下:十年來央行不斷忙一件事,就是以更高的資產負債率,大手借債買下了十倍於前的外匯資產。
央行究竟圖什麼?從結果看根本不圖利。作為一個非盈利機構,即使發生利潤也無人可分紅,倘若高負債確實圖到高回報,那央行自有資本豈有不增之理?可是查央行資產負債表,十年間其自有資本不但沒增加,反而絕對地減少了!
央行圖的也不是清閑。不忙行嗎?不行。首先不能不忙著舉債,不然央行就沒有能力大手收購越來越多進入中國的外匯。借到債,也購入了巨額外匯,是不是可以消停片刻?還是不行。央行負債的一個大科目叫「儲備貨幣」。術語上,「儲備貨幣」也就是「基礎貨幣」或「貨幣基礎」。既然同義,為什麼兩樣稱謂?我的理解貨幣有動、靜之別:靜止下的貨幣可等債權人上門,所以是「儲備貨幣」;而儲備貨幣一旦被央行用來購匯,貨幣就動了起來。原本儲備的貨幣付給商行,後者又貸放出去。來來回回間,商行就「創造貨幣」了。追本溯源,央行的儲備貨幣才是商行創造貨幣的基礎。
央行當然非忙不可。這回忙的是本行——「維持人民幣幣值穩定」。誰都知道紙幣本身無任何使用價值,多了不但無用且有害。因為紙幣多過待實現交易的商品與服務的增加,最後一定導致物價總水平上漲,也就是幣值貶損。幣值不穩,責任界限很分明,惟央行是問。於是央行還要忙著「回收流動性」:發央票、增加法定儲備金、提升利息,抑或還要使用帶有時代或中國特色的其他政策工具。不過此「流動性」可不是黃河之水天上來的。貨幣不是自然現象而是社會經濟現象,也就是人造出來的現象。具體到這些年把央行忙得團團轉的流動性,原本就是央行自己為大手購匯而付出去的。
我們終於搞明白,央行搭上巨額利息成本,甚至不惜經營虧損,外加承受各界批評和抱怨,既圖不到名,也圖不到利,來來回回就在忙兩頭——大手舉債購買外匯,再痛下決心回收放出去的流動性。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關鍵字搜索:
-
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