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棋在春秋戰國時代,不僅出現了許多下棋高手,而且引起諸子百家的注意。春秋戰國正值我國奴隸社會解體、封建社會確立之時,諸子百家各執己見,到處遊說,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已經十分風行的圍棋開始在諸子百家的言論中出現,或褒,或貶,或以圍棋為例,或直接論述圍棋。其中有不少有價值的論點,圍棋的理論開始形成。
這對圍棋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士大夫階層最初是瞧不起圍棋的。孔夫子在《論語》裡說,下圍棋的都是些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人,是成不了賢人達士的。他把圍棋看做無聊消遣的東西了。他的這一觀點影響深遠,以後有人攻擊圍棋時,常說些類似的話。
孟子師承孔子,在這方面持同樣見解。他曾說:「下圍棋的人嗜好飲酒,甚至能夠不顧父母養育之恩,不盡孝敬之義。」他把下圍棋算作五不孝之一。和孔子不同的是,他不認為下棋可以「無所用心」。《孟子》裡有這麼一段話:「學習圍棋如果不專心於自己立足的一方並致力於攻克對方,就不能領會圍棋的精髓。」
這裡,孟子不僅承認圍棋是門深奧的藝術,必須專心致志才能學會,同時又指出這種奧秘是可以通過學習掌握的。當時提出這種觀點是很有意義的。
以後,圍棋的地位逐漸提高。《關尹子》裡指出:「射箭,駕車,操琴,學棋,沒有一件事是能夠輕而易舉學會的。」顯然,圍棋這時已提高到與射箭,駕車、操琴同樣的地位了。
圍棋地位提高了,下棋的某些規律也慢慢被總結出來。《尹文子》一書中寫道:「像圍棋這樣以智力取勝的遊戲,進與退,取與舍,攻與守,縱與收,主動權都在我。」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尹文子能夠提出主動權問題是很難得的。主動權在圍棋實戰中作用重大。到今天,始終掌握棋局的主動權依然是每一個圍棋愛好者必須牢記的。
「舉棋不定」是我們現在常用的成語,形容一個人猶豫不定,不能決斷的狀態。這個成語是和圍棋聯繫在一起的。最早提出這一說法的,是《左傳》上太叔文子的一段話:「下圍棋而舉棋不定,不能戰勝對方。」
太叔文子總結出一條著棋的重要經驗,這就是,思考要周密,落棋要果斷,猶猶豫豫者必輸。「舉棋不定」四字,簡潔,生動,形象而且準確,它和圍棋一起流傳下來,並超越了圍棋本身,成為人們的常用語。
太叔文子的觀點影響深遠。漢代馬融的《圍棋賦》和應揚的《弈勢》,明代張擬(一說張靖)的《棋經》,都論述和發揮了這一觀點。
春秋戰國時,出現這麼精粹的圍棋理論,出現如弈秋那樣的「通國之善弈者」,這在圍棋發展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它標誌著圍棋發展到了新的階段。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舉棋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