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今年3月底谷歌(Google)宣布撤出中國之後,4月份,中國美國商會(American Chamber of Commerce in China)調查後表示,中國大陸經商環境已大不如前,加上中共政府對國內企業的保護主義政策,讓外資企業感到不安。分析家指出,政治、經濟等不利因素,正促使外商開始到其他亞洲國家尋找發展機會。
中國美國商會(American Chamber of Commerce in China)在4月26號發布的「2010商務白皮書」中表示:面對大陸市場,已經有不少人開始懷疑:在中國長期發展的可行性。因為各種監控管制措施越來越嚴苛,加上「法規解釋相互矛盾」的問題,讓外資因為成本提高而降低投資意願,可能進而「嚴重阻礙中國未來的經濟發展」。
根據中國美國商會的調查,2009年底,中共政府公布的鼓勵本地科技創新規定,由於不公平的政府採購政策,加上排除外商的參與,被認為是新的保護主義,不少跨國企業已考慮將投資分散到其他亞太國家。比如2009年上海市政府公布的五百多項核准的採購產品中,只有兩項是由外資企業製造的。
商會主席巴巴拉斯說,中國新的保護主義將外資排除在外,現在的問題在於:中國是否希望加速與全球整合,或日益走向孤立?
無獨有偶,「中國歐盟商會」主席伍德克今年4月也在英國《金融時報》發表了一篇名為【中國正在讓外資企業灰心】的文章。談到許多外資企業感受到中國的保護主義氣息。他第一次聽到有外商因為厭倦了大陸無法預測的商業環境,而考慮完全撤離中國,準備轉移到其他亞洲國家。
外資也質疑差別待遇:為甚麼浙江吉利汽車(Geely)就能收購瑞典的沃爾沃(Volvo)汽車,而外商仍必須要先和大陸組建合資公司,才能在中國生產汽車?
近期《彭博社》的報導顯示,許多外商公司開始在其他亞洲國家「筑巢」。比如福特汽車在泰國投資10億美元,與馬自達(Mazda)合資設立工廠。奇異公司在越南投資6,100萬美元,興建風力發電機工廠。知名運動品牌紐巴倫(New Balance)計畫在印尼尋找分包商,為他們在中國與越南的工廠尋找新貨源。紐百倫亞洲區經理茱迪斯‧馬凱(Judith Mackay)說,這是「中國加一策略」。增加在亞洲市場的多樣化經營已成為外商的新目標。
對此,美國新興市場戰略公司的總裁甘布爾(William Gamble)認為,大陸勞工成本不斷上升,加上政策法規環境的變化,與知識產權保護不力等問題,已經讓中國商業環境的吸引力逐年下降。谷歌(Google)撤出中國恐怕只是問題的冰山一角。
美國前任貿易代表蘇珊‧施瓦布(Susan Schwab)最近也對香港媒體表示:中國依然是很大的市場,但她最近看到很多美國公司正在尋找新的替代市場。
- 關鍵字搜索:
- 中國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