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旱地要震」 3年大旱 地震先兆

曾經準確預測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中國地震局研究員耿慶國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四川震央地區從05年到07年連續大旱,完全符合大旱後1年到3年半出現 6級以上大地震的歷史規律,他相信有關當局若掌握地震前的短期反常現象,是應該能夠作出預測和預報的。

耿慶國於1984年7月的《中國科學》期刊發表了《旱震關係與大地震中期預報》的論文,指出從公元前231年(秦始皇十六年)至公元 1971年的2202年間,華北及渤海地區共發生6級以上大地震69次,其中67次地震都是先大旱後大震,佔地震總次數的97.1%。其中震前1年大旱者為27次,震前2年大旱者為15次,震前3年大旱者16次,震前3年半大旱者為9次。

吁汲取唐山大地震教訓

唐山大地震發生前,耿慶國在北京地震局工作,準確預測了大地震,但因接近北京,地震局怕引起首都不安,沒有發出預警;此事前年在唐山大地震30週年紀念活動中曾被媒體再三提及,呼籲當局汲取教訓。

耿慶國表示,大旱是中長期指標,距地震發生時間度有1年至3年半,但還可用短期指標作更準確的預測,包括氣壓有否降至近年同期最低值,並且連續數偏低;溫度有否趨於極高或極低;是否錄得數十年一遇的大雨等,另動物的異常動態,如大批青蛙跳出來,地下水位反常,地光現象等,都是可以參考的短期指標。

耿慶國指出,32年前,四川地震局採納他的旱震關係理論及觀測震前反常現象,曾經成功地預測預報過松潘、平武地區兩次7.2級大地震,有過輝煌成績,若有關當局一直堅持周恩來總理生前的指示,堅持預防為主,努力做好預報預防工作,他相信這次汶川大地震是可以預報的。

他表示,因為在北京工作,不掌握汶川短期氣候數據,但連續3年大旱是事實,他相信這次大地震事前是有可監測的客觀徵兆。

「天旱地要震」 但「天不下雨,地不震」

70年代初以來,一門新興的邊緣科學--地震氣象學在 中國獲得了長足進展。據我國學者研究,發現並提出「旱震關係」,6級以上大地震的震中區,震前一至三年半時間內往往是旱區。旱區面積隨震級大小而增減。在旱後第三年發震時,要比旱後第一年內發震增大半級。我國學者在國際上最先提出「地震影響氣象」這一新概念。旱震關係作為大地震中期預報方法之一,從 1972年10月開始,直接參與了十餘年來中國大地震中期預報的實踐,並取得了一定成效。這是 。 我國地震氣象學研究所獲得的一項重要成果。

必須指出的是,旱莊稼的「旱」與旱震的「旱」,儘管是同 一個「旱」字,但它是兩種差別很大的「旱」情。旱震的「旱」,往往是春夏秋連旱,或春夏秋冬連旱或連續二、三年大旱;而且是大面積的嚴重乾旱,往往是幾十年不遇甚至上百年不遇的大旱。因此,所有旱震的「旱」,必然首先旱莊稼。反之旱莊稼的「旱」,由於乾旱時間短,旱區面積小,旱情程度一般,儘管對農作物生長不利,但根本與強震活動無關。

還須指出,從旱到震,必然有個特殊降水把旱區瓦解的過程。臨震時的降水(雨、雪)是在乾旱的背景下出現的,這是一個顯著的特點。從長趨勢上看「天旱地要震」,但到臨震時「天不下雨,地不震」。因此地震前的雨澇,特別是在長年乾旱背景中的雨澇現象,包括大雨、大雪、大雹,應予注意。

旱震理論成就一位「哥白尼式」的地震專家

我對於地震的關注,也是從今年5月12日發生的汶川大地震開始的。汶川大地震發生以後,我根據中國固有文化中的取像類比思維提出了中國應該建立「中醫診斷式」的地震預測理論的設想,其原理就是把地球與人體進行類比,認為地震的發生就像人體患病一樣,內在的活動必然會導致表徵的出現,繼而根據地表的表徵來預測地震的發生。其後,一個名為耿慶國的地震預測研究專家進入了我的視野,隨著對其日漸深入的瞭解,我發現我所提出的設想已經為這個專家所實踐,並已經提出了系統的「中醫診斷式」的地震預測理論,即旱震理論。這是一個多麼令人欣慰的事情,然而欣慰之餘,我的心裏又升起了一種無名的悲哀,就是這種已經把我國地震預測理論推進到世界最先進行列的理論,卻因其不同於主流的科學地震預測理論而被封殺,科學霸權的壟斷導致這個偉大的成果不能有效地為中國人民服務,進而也壓制了在地震學界出現的一位「哥白尼」式的人物。

耿慶國,北京市滿族人,1965年8月畢業於中國科技大學地球物理系地震專業,師承著名地震學家傅承義教授。早在1966年4月1日,河北省邢臺專區寧晉縣發生震級為7.2級的大地震之後,耿慶國曾經受到周恩來總理的訓示,周恩來在邢臺向當時的中國科技大學地震專業同學提出:「希望在你們這一代能解決地震預報問題。」接著1970年1月5日,中國雲南省通海縣又發生震級為7.7級的大地震,耿慶國筆錄周恩來總理的電話指示:「密切注視,地震是有前兆的,是可以預測的,可以預防的,要解決這個問題,地震工作要以預防為主」。

也就是在這次地震之後,耿慶國才開始注意大旱和地震之間的關係,他收集了1956-1970年以來中國發生的歷次地震的相關資料,依據中國傳統文化中取像比類的研究方法,終於在1972年提出了卓越的旱震理論,並在年底召開的全國地震中期預報科研工作會議上,作了旱震關係的報告,闡述了他發現的「6級以上大地震的震中區,震前1-3.5年往往是旱區。旱區越大,乾旱時間越長,相應的震級越高」的統計規律

事實上,耿慶國教授所提出的旱震理論正是利用地震發生前地下板塊的活動所釋放的能量對地表天氣的影響而提出來的。大地震不是突然產生的,地表能量的突然爆發必然伴隨著地下能量的緩慢的聚集過程,而這個聚集過程必然會給地錶帶來氣象效應。按著一般常識性的理解,地下能量的聚集,必然會導致地表溫度的升高,而地表溫度的升高帶來的是當地地面升發的水蒸氣大幅度減少,這必然帶來的直接氣象效應就是乾旱少雨,而且能量聚集時間越長、越多的地方,所產生的乾旱也就越長,未來發生的地震強度也就越大。他就根據這種大旱和地震相關的效應提出了大旱之後必有大震的旱震理論。比如他在旱震理論中提出「乾旱面積越大,震級越高」、「地震離乾旱期越久,震級越高」、「震中一般位於特旱區」等等。

耿慶國教授依據自己提出的「旱震關係大地震中期預報方法」,成功預報了1975年的海城地震,使得遼寧省南部100多萬人在震前兩個半小時撤離危險區,避免了一場空前的災難;而在1976年的唐山地震預測過程中,雖然耿慶國教授做出了準確的預測,但因預報的級別較高沒有通過國家地震局的審查,即使是在地震的當晚當他在岳母家發現大量的臨震前異常現象並通過三里屯派出所的電話與地震隊進行了最後的溝通,也無果而終。然而,時隔二十餘年後的今天,就是這次汶川大地震又是多麼地與那次唐山大地震相像啊!耿慶國教授等這些「非主流」的地震預測專家在今年4月下旬召開了一場重要的預警會,並在這次預警會上報的一份材料中明確地預示了四川「阿壩地區7級以上地震的危險點在5月8日(前後10天以內)」,然而地震還是在5月12日沒有被任何人防範的情況下發生了。

2008 年5月12日,當聽到四川汶川發生7.8級強震時,中國的地震科學家耿慶國欲哭無淚,心裏在流血。

不是我們人類在地震面前沒有智慧,而是我們對科學的盲崇卻把我們在地震面前變成了瞎子和聾子!那些主流的地震預測專家們可以用一句「科學還不能預測地震」把自己的責任推脫的一乾二淨,在推脫之後,他們會繼續揮舞著「科學」的大棒去遮掩中國人在地震面前已經做出的重大貢獻。

中醫理論、旱震理論,這些都是一個智慧民族的偉大創見,然而如今的這個曾經是智慧的民族卻在科學主義面前變得是那麼地愚昧、無知和武斷,他們對自己固有的智慧不斷陌化,直到用承受痛苦的災難去接受這種漠視傳統的懲罰,這就是一個民族的悲哀!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