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訊】據大陸媒體報導,每天清晨4點30分,年近八旬的廣東茂名環球村石門坑小組村民韋瑤忠(人稱「十九公」)從床上爬了起來。洗米、砍柴、生火……,漆黑中,他在廚房裡開始了忙碌的一天。
5點30分,吃過早餐的他,把兩個孫子叫醒,「監督」他們穿衣、洗漱和吃早餐。6點15分,村莊裡的學童全部來到他家。十九公習慣性地逐個詢問他們是否吃過早餐,如果發現有人沒吃,十九公就會趕緊去給他盛稀飯。
6點20分,近10個小孩排成一隊,在十九公的護送下,往山下趕去。大概經過20多分鐘的行走,「浩浩蕩蕩」的隊伍來到學校,此時的學校還沉睡在美夢當中。這樣的一幕,不過是十九公20年來每天辛勞的一個縮影。
據南方農村報報導,上世紀50年代,十九公開始擔任村莊的幫扶小組,1970年代,十九公的孩子們陸續開始上學。當時,村莊通往外面還沒有路,唯一的通道是寬不足半米的田基,中間還得橫穿小溪,連自行車都無法通行。從村莊到學校,大概要走半個多小時。直到兩年前,村民合力開挖了一條山路,情況才得以稍稍改觀。
十九公的大兒子韋厚林回憶,當時學校上課早,6:30就要早讀,小學生們只能打著手電筒筒摸黑上學。「為了減輕孩子內心的害怕,即使是在農活最忙的時候,十九公也要先把孩子送到學校或送下山,直到孩子走到 有人的地方,才放心折回頭,繼續干農活。
90 年代初,村民陸續外出打工,只好把孩子「丟」在家裡,由長輩們看管。石門坑村是距離環球小學最偏遠的一個村莊,由於路途遠、行路難,且長輩們無法接送,留守小孩遲到、曠課等現象經常發生。「絕對不能讓孩子這樣下去」,十九公主動請纓,挑起了本村兒童上學「隊長」的重任,開始了接送小孩上下學的「征程」。
凌晨吹哨三次
2009年以前,十九公的房子「海拔」比大部分村民都要高。每天雞鳴時,他都會聞雞起床,同時吹響哨子,而家長們聽到哨聲也十分配合,迅速起床做早餐。
十九公吹哨子也有規律。第一次吹哨子是在凌晨4:30,吹2聲,旨在把沉睡的村民叫醒起來做早餐;第二次吹哨子是在5:30,吹3聲,提醒村民要叫孩子起床了;第三次吹哨子是在6:15,吹2聲,意味著即將出發上學了。隨後,十九公會逐家逐戶叫齊孩童,排隊上學去。
2009年,十九公搬進新家後,「海拔」明顯降低,他便跑到自家樓頂上吹哨,時間和次數跟以往一樣,只是最後一次哨聲的意思,改為讓村民把孩子送到他家集合。
十九公還主動跟校方提議,讓孩子在學校午休,孩子們的午飯由他來送,校方認同其提議。這樣,十九公每天早上將孩子送到學校後,就馬上趕回村裡放牛、干農活,10點一過,便逐家收集午飯,用扁擔挑到學校去,並看著孩童把飯菜吃完後,自己才回去。「每天來往3趟,一天得步行18公里。」一位村民說。
據村民的不完全統計,20年來,該村先後有50多個孩子享受過十九公保姆式的護送「服務」。
行善不求回報
行路難問題,一直以來都困擾著石門坑村。前兩年,在十九公的發動下,村民合力捐錢,請來挖掘機,挖了一條4米左右寬的路,雖然還是黃泥路,卻縮短了通往外面的距離。由於大部分村民都外出務工,留守兒童成為新路的最大受益者。
距黃泥路不遠是以前那條崎嶇的小道,如今已長滿雜草。20年來,就是沿著這條小路,50多個留守兒童在十九公的護送下,走出了大山。其中有不少小孩後來考上了大學,並謀得了不錯的職業。
在信宜思賀鎮當老師的韋海鳳,對十九公的護送印象非常深刻。「護送過程中,十九公會跑前跑後,給大家壯膽。而且,每逢夏天暴雨導致小溪水面暴漲,他還會一個接一個把孩子背過去。」韋海鳳回憶道。
接送孩子、修路,只是十九公所做的部分公益事業。10年前,環球小學校園裡沒有自來水,用水十分不便,十九公便主動幫學校尋找水眼,把水引到學校去。平時,只要自來水管被堵塞或損壞,他都會義務清理或修補。
逢年過節,村民回來都會請十九公吃飯,答謝其無私的接送,但均被其拒絕;學校也曾想給其清理費,同樣被拒絕。40多年來,他一直在村小組長的位置上服務村莊,幾乎沒有任何工資。
- 關鍵字搜索:
- 八旬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