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俗,就這樣悄悄逝去
「20年前,我是最年輕的婚俗專家,可現在,我也77歲了。」作為老北京婚俗最後的見證人——常人春搖了搖頭,他知道,那個曾經輝煌的傳統,已走到了盡頭。
常人春知道在不久的將來,人們將只能從他的著作《紅白喜事——舊京婚喪禮俗》中,來品味曾經的那些繁複的禮儀文化。
這些年來,頗有人拜在他門下,學習傳統婚俗,但常人春知道,這一切也許只是徒勞。一次在瀋陽,常先生看了一檔「民俗婚禮」,迎親的隊伍打著小鑼,那刺耳的高音兒至今他還記得,每想到那一幕,常先生都會立刻恢復其幽默感:「我一聽,完了——怎麼老北京耍耗子的又回來了?」
如今,越來越多的婚慶公司在打「傳統婚禮」這張牌,於是這樣的場景也越來越被人們所熟見:新郎穿明代衣服,新娘穿清代衣服,而現場儀仗居然是電視劇裡太監的打扮……
時光總有一種深刻而特別的幽默,讓你發笑,但笑到後來,卻是無盡的悲涼。直面那再也留不住的老北京婚俗,我們又能說些什麼?
老北京婚俗主要分四步
老北京婚俗儀式,異常嚴格。從大的程序上看,有相親、合婚、放定與迎娶四大步驟。相親是雙方父母考察對方、決定婚姻的過程,在初步決定後,要到「命館」對八字,即 「合婚」。過去,這很重要,因為當時「結婚證」要由命館「簽發」,只有被批為「上等婚」和「中等婚」,男方才會放定,分「小定」、「大定」兩種。
「小定」即初約,男方派「全和人」到女方家提交定禮,禮物較簡單,多是首飾、衣服等,「小定」步驟可有可無,其中「全和人」很重要,要求上有父母雙親,中間配偶健在,下面有兒女,還必須是女性。「大定」是正式婚約,兩家不能反悔,儀式較隆重:男方需請「喜轎鋪」抬著禮物送上門,第一臺是命館批的「龍鳳帖」,上有正式結婚的吉日;第二臺是「鵝籠酒醢」,鵝需染成紅色,酒可以是一壇也可是兩壇,如是兩壇,需黃酒、白酒各一,即「金銀二酒」,此外是送給女方的首飾、衣服等。
這些步驟完成後,兩家為迎娶而準備,置辦婚宴的需搭棚、請廚子,在老北京,不開婚宴叫「沒辦事」,並不多見。漢民婚宴最低檔是「豬八樣」,為減油膩,也有「花九件」,有錢人家則是海參席,即「扒大烏」,再往上是鴨翅席,再豪華是燕翅席,不多見,在今天得幾萬元一桌,最講究的是 「滿漢全席」,聽說過沒見過。
民國初市長出任證婚人
老北京婚俗的消逝,是一個逐步的過程。民國初期西式婚姻等進入後,形成一定衝擊,為移風易俗,中南海舉辦過集體婚禮,儀式傳統,但不設婚宴,一次至少20對新人,並由市長親自證婚,證婚人從此成為婚禮中的重要角色。
老北京餐飲業中,有所謂「八大樓」,但具體是哪八個,說法不一,它們多不是真正的「樓」,只是店面大一點,只有鴻儀樓是真正的二層樓,專辦婚宴,它大堂可舉辦儀式,還有包間和喜房。據鴻儀樓後人申寅增介紹,上世紀50年代是它的鼎盛時期。
儀式提醒新人勿忘責任
老北京婚俗中最典型的特色,是對責任文化的重視與強調,也是對年輕人進行責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有一套完整的儀式,可以提醒新人,要感念先人恩德,勿忘肩負責任之重,讓年輕人對婚姻產生珍惜和敬畏之情。
比如傳統的喜房(老北京不稱「洞房」)內,在鋪蓋的對面,擺有「天地桌」,上設神碼、香爐等,迎娶隊伍出發前,男方在「迎娶太太」(即迎娶總提調)的協助下,需先敬拜上香,然後才能「發轎」,路上不得下轎帘,遇到城門、橋樑、祠堂等,需用紅氈象徵性地擋一下轎門。
過去婚禮儀仗很講究排場,清末迎娶都在黃昏進行,因為黃昏的「昏」通「婚」,迎娶時要用牛角燈,最講究的120對,差的也要32對,場面相當壯觀。民國初期改成白天迎娶,不再用燈。
迎親回來的路,必須與來時不同,以示「殊途同歸」。新人下轎後,射箭、跨馬鞍、跨炭火盆等,但這些並不是傳統婚姻的重點,傳統婚姻重點是祭拜,在「迎娶太太」的協助下,夫妻雙方要給「天地桌」上第二道香,行三叩首禮,但沒有人在旁邊喊「一鞠躬、二鞠躬」之類的,夫妻對拜也沒有成規,並非傳說中的「三叩首」。進香並非公開展示的儀式,進香完畢,需將天地桌上的神碼、黃紙等拿到新娘跨過的火盆中焚燒,即所謂「送神」。在北京傳統婚俗中,沒有「鬧洞房」之說。整個迎娶過程中,祭拜是最重要的儀式,以此告慰先人,並為婚姻祈福。
現如今婚紗代替紅蓋頭
「老婚俗再也回不來了。」雖從事民俗研究,但常人春對傳統婚俗的回歸卻並不執著。一方面,傳統婚姻難以融入現代生活,在常老看來,婚紗比紅蓋頭更漂亮,更吸引年輕人;另一方面,傳統婚姻的相關行業已凋零殆盡。
比如「喜轎鋪」,早已經沒有了,過去漢民婚轎上有刺繡,全新的叫「一水兒」,用過幾次的叫「二水兒」,半新的叫「三水兒」,不同成色價格不同,講究人家會專門到蘇杭訂做,價格雖高,但辦完婚禮後刺繡留給「喜轎鋪」,通過出租收回成本。可見,「喜轎鋪」在老婚俗產業鏈上地位突出,近年,懷柔一度恢復「喜轎鋪」,但客戶寥寥,更別說找棚匠、廚子了。常人春認為:「傳統婚俗的消逝,不是傳承的問題,是產業的問題。」
如今,也有一些婚慶公司在搞傳統婚俗,卻常常成了「笑話大會」。比如,在婚禮上使用民間「花會」,在過去只有喪禮才用「花會」;還有過去婚慶用的是大銅鑼,聲音低沉,而今天出現在傳統婚禮中多為小鑼,這在當年是賣洋糖小販用的……「民俗的形式是通過歷史積澱形成的,它是民意的基礎,可以因勢利導,或加以簡化,但前提是要尊重它。」對此,常先生一聲嘆息:「遺憾的是,我們一度把傳統婚俗的形式完全否定了,結果必然會出現今天這樣的局面——各辦各的。」
- 關鍵字搜索:
-
婚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