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象集(五):精神的成長

常言道:「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活百歲。」這裡說的「有志」究竟是什麼志向呢?依我所見,這就是孔子所說的:「吾十五而有志於學」之「志」。至於「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隨欲,不逾矩」則是孔子這一生學習的過程。那麼被後世譽為「大成至聖先師」的孔子,他傾其一生所學的究竟是什麼呢?在我看來,他所學習的就是精神的成長。

最近「伯納」的去世再次勾起了我們對經典美國家庭劇《成長的煩惱》的回憶。回想劇中那幾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一幕幕片斷,不禁令人感概萬千。成長的煩惱,尤其對於男孩來說,主要的不在於身體上的煩惱,而在於精神上的煩惱。尤其在衣食不缺的現代社會,身體的成長已經不是問題,然而精神的成長卻成了大問題。因為現代的少年兒童,身體上的營養不良極其少見,而精神上的營養不良卻極其普遍,這就造成了孩子們精神上的成長和發育普遍不健全,甚至有的已經到了非常嚴重的成度。之所以如此,現代的教育體制難辭其咎。

以前的社會是家庭教育為主,現在的教育是學校教育為主。對天下父母來說,把孩子送入學校,就是讓孩子接受教育的,換言之,是讓自己的孩子接受學校的精神哺育的。那麼我們現在要問:學校究竟有沒有盡到教育的責任,有沒有讓孩子們的精神通過學校的教育而得到健全的發育成長呢?這樣的學校確實有。可問題是在全球範圍內,這樣的學校太少了。太多的孩子並沒有接受充足的精神哺育,造成了現代的青少年普遍的精神發育不健全。由於長期以來青少年精神成長發育不健全的現實一直沒有如身體發育不健全那樣受到學校、家長和社會的普遍重視,所以不僅給當事人造成了長期的隱性傷害,而且給整個社會都帶來了長久的負面影響,因為人才是社會之本。

由於這種教育體制已經持續很長時間了,不僅是青少年,就連當今社會普遍擔當重任的中年世代,我發現許多人的精神發育也不健全。郭海萍、郭海藻姐妹是這種教育體制的受害者,宋思明秘書、克林頓總統難道就不是了嗎?當然比起前者,後者的精神狀態在某一部分特別發達,可是他們整體的精神是畸形的,是發育不良的。那麼這些人現在正當年華,其中許多人已經擔綱領銜了,他們的意志、他們的決定很大成度上左右著當今社會,他們的所作所為,直接關係到人類社會的未來,可是他們的精神發育卻是不良的,許多人沒有達到孔子四十歲時的「不惑」狀態,甚至許多人還沒有達到孔子三十歲時的「而立」狀態,對於一個社會來說,這意味著什麼,大家可以想像得到嗎?當前許許多多的社會問題,都是由此而來的。

孔子是舉世公認的偉大教育家、中國大眾教育事業的開山鼻祖。在孔子之前,教育只限於在貴族的圈子內,平民百姓無緣接受教育。歷史上的中華文明之所以如此燦爛,漢唐盛世、康乾盛世之所以出現,與當時社會的文化教育普及有絕大的關係。而實行「有教無類」,開創面向社會大眾的普及教育的正是孔子,他是當之無愧的中國教育史上的第一人,這是孔夫子的偉大之處,也是他對中華民族的巨大貢獻。然而就是對於孔子這樣一位功在千秋的歷史偉人,馬列黃俄黨對他百般誣蔑誹謗在先,肆意歪曲利用在後,這種為一黨之私利,不惜作踐民族偉人,無所不用其極的醜惡表演,恰恰證明了中共邪黨其民族敗類、馬列子孫的本質。

孔子當時所傳授的是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然而這些還只是形式。孔子曰:「吾道一以貫之」。用來貫穿所有孔子所教授的學問的究竟是什麼呢?《論語》上並沒有答案,因為《論語》只是孔子及其門人的隻言片語,當時的記錄很不完整,就如《聖經》中耶穌說的那些話、佛經中釋迦牟尼說的那些話,都是日常生活中的片斷,並非系統的論述,更非他們一生所傳之全部。我們只能從孔子平生的思想和言行出發,才能把握他的學術精神。以我之見,孔子所謂「一以貫之」的「一」就是仁義,這也是儒家的基本理念。

孔子這一生,最大的成就在教育事業,所謂「門下三千,賢者七十二」,其所傳授之形式雖為六藝,所傳授之內涵實為仁義。孔子不僅言教,而且身教,故有「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之事跡。

孔子所傳授的六藝即當時的人才所需要掌握的六種能力。禮,是重視禮節的上流社會所必需的社交能力;樂,是禮樂教化的社會所注重的音樂能力;射,是射箭,當時的軍事體育能力;御,是駕馭馬車,駕駛交通工具的能力;書,是文字、文學,表達能力;數,是計算,數學能力。可見六藝實際上是當時社會所需要的六種重要技能。

那麼現在的社會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所需要的人才,所注重的能力也因此而產生了相應的變化。現代社會自有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諸般能力,倘若孔夫子再世,我相信他也一定會與時俱進,不會拘泥於教育的形式本身,畢竟社會狀況不同了。然而我也相信,無論傳授的形式有何變化,一以貫之的仁義,也就是孔子的學術精神、教育內涵是不會改變的,因為這才是孔子最珍視的價值,是讓他「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的信念。

由此看來,偉大的教育家孔子,他最大的教學特色是德育,是將仁義的內涵貫穿在一切實際技能、知識之內的教育方式。那麼孔子的這種教育方式、教學經驗,對於精神哺育嚴重不足的當代教育體制有無啟示,是否值得現代人借鑒呢?

可以肯定的是無論我們是否借鑒孔子以德為本、一以貫之的教育思想,如何讓現代人的精神健全地成長已經是擺在人類社會面前的重要問題。能否解決這個問題,如何解決這個問題,不僅事關當今社會的盛衰,也關係到未來社會的存亡。

2010年2月28日

http://bbs.secretchina.com/viewtopic.php?f=31&t=2552&sid=b03ceebd6f621be3d02a41a5cbb8333f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存中劍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