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外企「被」組建黨組織1.2萬 被指官商勾結
據大陸官方媒體報導,過去半年,中國非公有制經濟中「被」組建中共黨組織1萬2千個。專家分析,此舉在於監督和控制新的富有階層,而企業為了順利做生意被迫「配合」,官商結合提供「方便」,結果是,中國的專制與腐敗加劇,民主遙不可及。
據新華網報導,截止今年1月份的過去半年,中共確定聯繫點近3萬個,派出14萬5千名指導員、聯絡員,進入基層、企業,「發展」6萬5千人入黨,並且通過「雙找」活動找出 「口袋」黨員7萬3千人,正在「籌建」的非公有制企業內的這類組織還有2萬4千個。
「口袋」黨員是指在就業、退伍、退休、下崗、工作單位變動等情況下,黨員未轉接組織關係,而是將這種組織關係介紹信裝進自己口袋裡,不再參加組織生活的「隱性」黨員。
分析家稱,中共對企業的滲透,歷來不遺餘力。中共在其建政之初,將私營企業家、資本家定為「人民公敵」,不僅沒收財產、家業,還極盡凌辱。自80年代改革開放,到2002 年,當私營企業成為中國經濟的一支重要力量時,善變的中共就以摘除私營企業家頭上戴了幾十年的「人民公敵」的惡帽為名義,正式邀請私營企業家加入其黨陣營。
2006年,中共也曾一度聲稱在8000多萬傢俬營企業中建立黨組織,旨在更深入的滲透到企業當中。
歐洲國際政治中心高級研究員(ECIPE)、前英國金融時報首席亞洲專欄評論家居伊‧德‧容凱爾(Guy de Jonquieres)曾在金融時報發表題為《中國:私企建黨為哪般》的評論文章,對這種現象進行了分析。
中共的動機是什麼?
容凱爾分析:黨的動機不難理解。毫無疑問,它優先考慮的是監督新的財富創造者階層,並確保他們有一天不會成為反對領導層的來源,而這個領導層執著於鎮壓任何有可能危及其權力壟斷的潛在威脅。躋身現代化力量之列,還能使黨為其呆板的公眾形象平添些許活力,並將企業家們的成功算作自己的功績。
企業得到什麼:官商結合提供「方便」
那麼私營企業能夠從中得到什麼?簡單的回答是,這有利於做生意。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國迄今的市場化的侷限性。中國經濟的關鍵的控制權一直牢牢地掌握在中共手中。比如你做生意需要銀行貸款、外匯、新的廠房用地或是稀缺原材料的話,那麼,你就需要認識「正確」位置上「黨的朋友」。
自由亞洲電臺報導,紐約的中文政論雜誌《北京之春》的主編胡平分析了中國的私營企業主入黨,並對在本企業建立黨組織沒有異議的原因:「畢竟現在共產黨它還壟斷著權力,所以即便是在一些民營的企業,名義上講那是私人企業主做主,但是所有的私營企業主也知道他們是在共產黨的專制之下經營,因此和中共搞好關係對他們來說也是第一重要的事情。而很多私營企業家、所謂資本家他們入黨也就是給自己打上一個紅色保險係數,政治上更保險, 而且通過這種方式也更方便的實現這種官商的結合。」
容凱爾也說,中國企業必須藉助體制來增進自己的利益,連國外企業家也都領會到了這點,為了進入中國市場或在中國市場站穩腳跟,不知廉恥地取悅當權者很重要。
聯結政治權力和私營資本二者的共同利益是物質層面的致富。對於中共而言,其統治的合法性,乃至其生存,取決於它能否為國民帶來不斷增長的國內生產總值。而作為實現這一目標的最有活力的工具,就是私營企業家希望獲得利潤和增長。
中國商人似乎滿足於主要充當經濟動物,他們下定決心這麼做。一位曾任教於中國頂尖商學院的外國教授表示,他注意到學生視野之狹窄——他們僅關注自己的職業抱負,毫不猶豫地接受現行的政治秩序。儘管如此,中共總是擔心潛在的挑戰者。
後果:專制與腐敗加劇 民主遙不可及
容凱爾說,中共深入私企建黨,足以讓西方很多觀察人士感到清醒。他們一直認為,中國經濟的日趨繁榮和城市中產階級的發展壯大,最終必將產生政治改革壓力,就像在韓國、臺灣和東亞其它地方已經發生的那樣。「沒有中產階級,就沒有民主」——美國社會學家巴林頓‧摩爾 (Barrington Moore)這句廣為流傳的格言,似乎在中國找到了反證。
另一方面,腐敗與專制進一步加劇,並削弱管理者的動力。而迅速擴大的收入差距會引發社會緊張和抗議,而中共伸出雙臂歡迎擁有特權與金錢的少數群體。
費用何來?苦了納稅人
胡平認為,中共黨員交的「黨費」,根本不足以支付如此耗資巨大的組建黨組織活動,而在中國一黨專政的體制下,「國庫」即「黨庫」,為了加強自己的統治,共產黨可以不計成本,隨意把納稅人的錢浪費在黨的各種活動上。
- 關鍵字搜索:
-
私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