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二習俗──回娘家(圖)
「大年初一頭一天,過了初二是初三,小媳婦回娘家,想去看一看」。這首兒時的歌謠,是講人們過年的程序的。農曆正月初二初三,是出嫁女兒回娘家的日子,依照古時的習俗,女子無故不得擅自回娘家,所以這一天娘家的兄弟必須前往男家迎接,邀請姊妹們回娘家聚會。一頓家宴之後,嫁出去的姊姊妹妹們再回到娘家探親,全家團聚在一起,充滿一片喜氣與熱鬧氣氛。
2月15日是虎年新年的第二天,這一天是姑爺們給岳父母拜年的日子,我國民間稱為「迎婿日」。
正月初二,是女兒女婿回娘家的日子,即是女婿給岳父母拜年,俗稱「迎婿日」。在臺灣有這樣的民諺:「有父有母初二、三,無父無母門擔擔。」意思是說有父母的女兒,在年初二以後,娘家人必然來接回去團圓,只有無父無母的女兒,沒有親人想念,娘家也就不派人來接了。
中國人最親密的是血緣關係,姑爺有「半子之勞」,俗話說「一個姑爺半個兒」。大年初二,姑爺帶著貴重的禮物去看望老丈人、丈母娘,正是一年一度作為「半個兒」見「親娘」的機會,以慰問「二老」。有的地方稱新女婿為「嬌客」。對於「嬌客」拜年,岳父母家無不盛情款待。
民俗專家認為,「迎婿日」是一種「黏合劑」,促進了家庭和睦,有一定積極意義。
為什麼過年期間出嫁的女兒要在年初二時回娘家呢?傳說如果大年初一回娘家,會使娘家變貧窮,所以大家都在初二回娘家。而且過年從大年初一開始,婆家便忙著各項年節禮俗和拜年祭祖等事宜,做媳婦的如果只顧回娘家而不幫忙,就有失晚輩的職責了。此外,還有一種有趣的說法,認為初二回娘家是娘家人擔心女子嫁出去後,遇到壞婆婆,可能一輩子都不讓媳婦回娘家,所以才定這樣的風俗。
不管緣由為何,大年初二回娘家的習俗,提供了一個聚會的機會,讓許久未見的姊妹們,得以敘敘舊、話話家常。但回娘家時可別忘了準備一些禮物。出嫁的女子除了偕同丈夫以及子女們攜帶一些禮品回娘家拜年外,會分送紅包給長輩們,以道恭喜之意,而這些長輩也要分贈紅包給女兒帶回來的外孫。如果家中有弟妹,當然也要贈送紅包,祝賀一番。在古時外家也會贈送雞腿給外孫,或用紅絨繩掛在外孫的脖子上,稱為「結衫帶」,不過這些古俗也早已被紅包所取代。
- 關鍵字搜索:
-
大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