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京辦:「亦官亦商」的毒瘤(圖)

駐京辦經常被視為腐敗的藏身之地
 

《瞭望》新聞週刊近日報導說,中國國家主管部門計畫在未來的半年內,撤銷數千家駐京辦事處。

駐京辦距今已有60年的歷史。最早在北京設立辦事處的是內蒙古,該辦事處設立於1949年3月,當初被稱為"內蒙古自治政府駐北平辦事處"。

60年後的今天,據不完全統計,除了52家副省級以上機構在京設立辦事處外,還有520家市級和5000餘家縣級駐京辦。

隨著空中和地面交通網路的大幅改善,網際網路和手機等電訊服務的普及,地方政府和企業開設長期駐京辦事處的必要性已經大打折扣。

"跑部錢進"

中國前任審計長李金華曾直言不諱地斥責很多駐京辦目的就是"跑部錢進",換言之就是地方企事業單位和部門到中央各部委跑項目,爭資金。

香港科技大學社會學教授丁學良在接受BBC中文網的採訪時說,在上個世紀70年代末的改革開放初期,他在北京工作時,只有30幾家省和直轄市的地方政府駐京辦。

到了20世紀末21世紀初他收到的調研報告顯示,各地駐京辦已經擴展到幾千家。現在,就連鄉鎮政府和一些中型企業也紛紛開設駐京辦。可想其氾濫程度之高已經達到無法容忍的地步。

去年2月初,河南兩家駐京聯絡處聯合購買了777瓶總價值為66萬餘元的"貴州茅台酒",用於招待和向地方企業批發。但隨後發現酒味不對,經舉報和工商部門的鑑定,這批茅台酒為假酒。

這一消息經媒體曝光後,輿論嘩然。駐京辦的聲譽也隨之掃地。

亦官亦商

由於駐京辦的運營管理以及財政開支都不透明,缺乏合理監督,使之成為亦官亦商的典範。

大陸作家王曉方曾在他的小說《駐京辦主任》中寫道:"駐京辦是三不管,別人管不著,地方沒法管,北京管不了。又開賓館、酒樓,又辦公司……"。

如果你在谷歌地圖中搜索關鍵詞"駐京辦",迎面而來的是一片片密密麻麻的坐標點,但上面的信息大都是賓館或餐廳。

由此可見,各地駐京辦除履行一些地方與中央政府聯絡的職能外,基本上已成為集商業、貿易、餐飲、旅遊、休閑消遣於一身的大雜燴。

的確,地方駐京辦的商業職能轉換領人眼花繚亂,從過去的開發票、賣特產發展到了今天駐京辦開設的賓館、公司、娛樂中心如雨後春筍遍地開花的局面。難怪有網民稱駐京辦是"腐敗色情的溫床,仕途貿易的驛站"。

錢權官權

丁學良在分析駐京辦氾濫成災的原因時指出,從自上而下的角度看,六四事件後,北京中央政府收權力度加大,收緊財政權就導致了"跑部錢進"的現象;而收緊幹部監管考核的權力就促使地方幹部把眼睛盯在北京。

而從下向上看,一些鄉鎮政府和企業,無論從財政還是官本位角度講,它們與中央政府根本搭不上邊。為什麼也要設立駐京辦呢?

丁學良認為,這與地方官員的腐敗分不開。設立鄉鎮一級駐京辦可以為鄉鎮領導在北京提供一個掩人耳目的消費、享受、經商、做交易的落腳點。

更有甚者,駐京辦也使地方官員和機構得以在北京開設一個合法帳戶,將地方上的灰色收入或小金庫轉移到北京,三轉兩轉,資金的控制權就轉到了私人手裡。

治標不治本

但也有人為駐京辦鳴不平。四川省駐京辦主任就曾指出,駐京辦在招商引資方面有不可取代的功效。《2003年北京工業統計年鑑》也稱:各駐京辦事處在拉動北京內需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對此,丁學良承認在這些方面駐京辦的確做了一些有意義的事情,但不應誇大,因為這些所謂的貢獻是以巨大的成本換來的。

那麼,撤銷數千家駐京辦能否徹底根除這個存在於中國社會中的"亦官亦商"的毒瘤呢?

丁學良說,不能排除這個一刀切的措施會起到一定的效用。但在這些徒有虛名的駐京辦銷聲匿跡半年一年之後,很多代頭換面的喬裝打扮的駐京辦又會浮出水面。

在他看來,在中國凡是牽扯到官員切身利益的事情都不會治本的。因為中國並不是一個法律就能關注官員的體制,也不是公眾和輿論的監督可以管住官僚的體制。

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駐京辦也許只是中國腐敗冰山上的一角,它的廢與存並不能左右反腐倡廉的成與敗。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尚清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