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謀反被殺實乃一大冤案(圖)

韓信是漢朝開國功臣,官拜上大將軍,曾受封為齊王、楚王,後貶為淮陰侯。他是公元前三世紀世界上最傑出的大軍事家、大戰略家。中國歷史上偉大軍事家、戰略家、戰術家、統帥和軍事理論家。被後人奉為兵仙、戰神。這樣一位人物竟因"謀反"而被殺害。多少人為他感到惋惜,心懷不平。

很多歷史學家或小說家在他們的著作中都說韓信是因與陳豨合謀造反,事發後而被殺。但是也有一些史家學者對此表示懷疑。

關於韓信傳記最權威的記載就是司馬遷所寫的《史記•淮陰侯列傳》。因此要瞭解韓信的歷史,我們首先必須讀懂這篇文章。下面就是書中與韓信被殺有關的段落。為大家的方便,此處給出白話譯文。原文作為附錄列在本文的最後。

"陳豨被任命為鉅鹿郡守,向淮陰侯辭行。淮陰侯拉著他的手避開左右侍從在庭院裡漫步,仰望蒼天嘆息說:"您可以聽聽我的知心話嗎?有些心裏話想跟您談談。"陳豨說:"一切聽任將軍吩咐"。淮陰侯說:"您管轄的地區,是天下精兵聚集的地方;而您,是陛下信任寵幸的臣子。如果有人告發說您反叛,陛下一定不會相信;再次告發,陛下就懷疑了;三次告發,陛下必然大怒而親自率兵前來圍剿。我為您在京城做內應,天下就可以取得了。"陳豨一向知道韓信的雄才大略。深信不疑,說:"我一定聽從您的指教"。漢十年,陳豨果然反叛。皇上親自率領兵馬前往,韓信託病沒有隨從。暗中派人到陳豨處說:"只管起兵,我在這裡協助您。"韓信就和家臣商量,夜裡假傳詔書赦免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隸,打算髮動他們去襲擊呂后和太子。部署完畢,等待著陳豨的消息。他的一位家臣得罪了韓信,韓信把他囚禁起來,打算殺掉他。他的弟弟上書告變,向呂后告發了韓信準備反叛的情況。呂后打算把韓信召來,又怕他不肯就範,就和蕭相國謀劃,令人假說從皇上那兒來,說陳豨已被俘獲處死,列侯群臣都來祝賀。蕭相國欺騙韓信說:"即使有病,也要強打精神進宮祝賀吧。"韓信進宮,呂后命令武士把韓信捆起來,在長樂宮的鐘室殺掉了。韓信臨斬時說:"我後悔沒有採納蒯通的計謀,以至被婦女小子所欺騙,難道不是天意嗎?"於是誅殺了韓信三族。"

韓信可率百萬之軍,攻無不取,戰無不勝,被稱為兵仙。在上一段文字中,我們看到的卻是一個拿自己身家性命當作兒戲的庸夫莽漢。仔細讀過這段文字,不難產生幾個疑問:

1.當時陳豨是劉邦信任寵幸的臣子,而韓信早已被貶為淮陰侯,劉邦也曾兩次想殺掉他。手中已沒有任何實權,而且處於被懷疑,被監視的狀態。韓信根本沒有任何謀反的資本。沒見到以前與陳豨有什麼交情,偶爾拜見韓信時,又知道陳是受劉邦信任的人,韓信竟然跟他商量謀反的事,這有可能嗎?

2.當時淮陰侯拉著陳豨的手避開左右侍從在庭院裡漫步,私談,他們之間的悄悄話又是什麼人聽到的哪?

3.韓信已無實權,怎麼就能憑著一張嘴赦免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隸,並且發動他們去攻打皇宮呢?這不明顯是誣告嗎?

再看一看韓信最終是怎樣被殺的,"呂后使武士縛信,斬之長樂鍾室。"就是說,當韓信被蕭何騙到宮裡之後,呂后命令埋伏好的兵士們把他捆住,立即就在宮內殺掉了。未經審訊,沒有任何證據,就把漢代立國的首位功臣殺掉了。甚至都不敢在光天化日之下行刑。

呂后殺韓的藉口在《史記•淮陰侯列傳》中也有交待,就是下面這段文字:"其舍人得罪於信,信囚,欲殺之。舍人弟上變,告信欲反狀於呂后。"就是說,韓信手下一位家臣(名叫欒說)因得罪了韓信而被關閉,且還準備殺掉他。欒的弟弟就把一封告韓信謀反的告密信交給了呂后。這封誣告信就成了呂后殺人的唯一藉口了。

有人會問了,司馬遷是位偉大的歷史學家,怎麼會在他的著作中露出這麼大的破綻呢?其實這正是司馬遷偉大之處。他明知細心的讀者會得出自己的結論,還偏要這麼寫。大帽子先給韓信扣上,然後在眾多細節中露出破綻,細心的讀者只能得到一個結論:韓信謀反完全是一個假案,冤案。如果再聯繫《史記•淮陰侯列傳》前半部分的描寫,這個結論就更加作實了。

早年韓信曾投奔項羽,在項的手下不被重用,後來就轉投劉邦去了。在劉邦封他為大將軍以後,屢次為劉立奇功。有一次項羽派一個叫武涉的去鼓動韓信反叛劉邦,說韓只要舉起反旗,天下就是項羽,劉邦和韓信三家分了。而如果項羽失敗了,你韓信必為劉邦所殺。韓信立刻義正詞嚴的回答:"我侍奉項王,官不過郎中,職位不過是個持戟的衛士,言不聽,計不用,所以我背楚歸漢。漢王授予我上將軍的印信,給我幾萬人馬,脫下他身上的衣服給我穿,把好食物讓給我吃,言聽計用,所以我才能夠到今天這個樣子。人家對我親近、信賴,我背叛他不吉祥,即使到死也不變心。希望您替我辭謝項王的盛情。"

武涉走後,另一位叫蒯通的再次出奇計,仍舊想以三分天下打動韓信。 韓信說:"漢王給我的待遇很優厚,他的車子給我坐,他的衣裳給我穿,他的食物給我吃。我聽說,坐人家車子的人,要分擔人家的禍患,穿人家衣裳的人,心裏要想著人家的憂患,吃人家食物的人,要為人家的事業效死,我怎麼能夠圖謀私利而背信棄義呢?"蒯通翻來覆去的規勸都不起作用。韓信不忍心背叛劉邦,拒絕了蒯通。

我們看到,當韓信手握重兵,而且在劉邦處於困境時都沒有謀反之意。反而在不被信任,在天子眼皮子底下受監視時,還要謀反。有這可能嗎。

那麼,司馬遷為什麼要這樣寫韓信謀反呢。司馬遷曾因為投降匈奴的李陵說情而被漢武帝處以宮刑。為了完成《史記》的編撰,他忍受著巨大的痛苦和屈辱。他把《史記》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還要重要。司馬遷深知,如果如實寫出韓信冤案的實情,那就會被認為對當朝皇上祖先極大的不敬。他自己命將不保,《史記》也絕不可能流傳後世。一句話,沒有如實記載韓信冤案實情的可能性。但司馬遷也不會違背歷史學家的良心,對韓信潑污水。他只是把當時官方的說辭搬到書中。為什麼讀者看出那麼多破綻,漏洞,因為官方公布的案情就是那麼多矛盾。因為那就是一場冤假錯案。

說起來,這種寫法還不是司馬遷的發明。那是中國自古就有的"春秋筆法"。古代認為《春秋》為孔子所定,書中或詳或略或書或不書都有微言大義寓乎其間,嚴於褒貶,曲筆微詞,故稱"春秋筆法"。

我們現在可以明確的回答前面的問題了。韓信並沒有謀反,他的案完全是個冤假錯案。劉邦出於妒忌心和私心,曾千方百計要殺掉韓信。最後終於被手狠心辣的呂后了了心願。更殘忍的是,還誅殺了韓信的三族。


附:《史記•淮陰侯列傳》中有關段落的原文

陳豨拜為鉅鹿守,辭於淮陰侯。淮陰侯挈其手,辟左右與之步於庭,仰天嘆曰:"子可與言乎?欲與子有言也。"豨曰:"唯將軍令之。"淮陰侯曰:"公之所居,天下精兵處也;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將。吾為公從中起,天下可圖也。"陳豨素知其能也,信之,曰:"謹奉教!"漢十年,陳豨果反。上自將而往,信病不從。陰使人至豨所,曰:"弟舉兵,吾從此助公。"信乃謀與家臣夜詐詔赦諸官徒奴,欲發以襲呂后、太子。部署已定,待豨報。其舍人得罪於信,信囚,欲殺之。舍人弟上變,告信欲反狀於呂后。呂后欲召,恐其黨不就,乃與蕭相國謀,詐令人從上所來,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賀。相國紿信曰:"雖疾,彊入賀。"信入,呂后使武士縛信,斬之長樂鍾室。信方斬,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